當 #肺癌 轉移到淋巴結、對側肺或其他器官且無法進行手術切除時,被歸類為 #晚期肺癌。55%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具有 #EGFR 基因突變,而大家該如何在 #標靶藥物 、化療、免疫等治療方式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哪種治療策略又能有效降低腦轉移? 特別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 蕭世欣 主治醫師(細胞治療中心主任),來與大家分享晚期EGFR肺腺癌關鍵治療策略,以及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讓病人能活得更有尊嚴! [...]
國內首部會出版「醫療與長照整合」實務專書
鄭雅瑋2024-12-13T10:50:31+00:00因應臺灣超高齡社會時代到來,衛生福利部今(12/13)日舉行「公醫前驅引領長照-部屬醫院醫療與長照整合的實務典範」新書發表記者會,成為國內第一家出版「醫療與長照整合」實務專書的部會。 衛生福利邱部長泰源指出,臺灣將在明(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為此,衛生福利部特別出版「公醫前驅引領長照–部屬醫院醫療與長照整合的實務典範」專書,書中集結了多家部屬醫院從理論到實務執行經驗的分享,希望做為未來各公立醫院落實在地老化及健康臺灣精神之參考典範,也期許部醫持續廣布長照據點,提升服務可近性,打造「經濟自主」、「健康生活」及「行動無礙」的高齡友善環境。 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林執行長慶豐表示,部屬醫院分散在全國角落,無論在都會區、偏鄉離島或精神衛生領域,皆努力落實國家衛生政策,讓長期照顧與醫療服務不斷精進,並肯定26家部屬醫院成功整合了醫療及長照機構,為了滿足各地的需求,構建不同形態一站式的長照服務模式,其中12家部屬醫院參與本部「獎助布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預計118年完成14家住宿式長照機構之布建,約可提供1,900床之長期照顧服務,是繼111年本部基隆醫院成功開辦全國第一間公辦公營綜合長照機構後,另一個重要的新里程碑。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黃院長元德則說明,該書集結十二家部屬醫院不同的特色長照,包括豐原醫院「科技長照」、臺中醫院「四段七級長照旗艦」、草屯療養院「失智整合照顧」、彰化醫院「二水日照中心」、嘉義醫院「長照一條龍」、朴子醫院「急性後期照顧」、基隆醫院「首家公辦公營住宿式長照機構」、花蓮醫院「科技日照」、玉里醫院「精神公費養護床轉型住宿式長照機構」、臺東醫院「首家原鄉住宿長照機構」、嘉南療養院「失智共照」、臺南醫院「醫養合一抗衰弱服務」等不同型態的長照服務,提供在地老化的選擇,並介紹臺中醫院推動安寧醫療圓夢的案例分享。 記者會現場設有「公醫前驅、引領長照」專書放大版,還有一個巨幅臺灣地圖,上面標示該書籍中十二個部屬醫院與其推動的特色長照模式,包括與會的邱泰源部長、林慶豐執行長及黃元德院長等人都與特色長照臺灣地圖合影,為這場新書發表記者會畫下完美句點。 訊息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4-80820-1.html
【萬芳醫院】萬中選醫 芳新唯你 準新鮮人先修營
鄭雅瑋2024-12-13T10:42:00+00:00萬中選醫,芳新唯你~準新鮮人先修營 ★活動日期:114年2月16日(星期日) ★活動地點: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 ★活動對象:大專校院護理、檢驗、藥學、放射相關科系準職場新鮮人 ★活動流程: 08:30-12:30 報到分組團建 / 四職類介紹 / 專題講座 [...]
冷氣團來襲 冬季運動保心4招
鄭雅瑋2024-12-12T09:47:52+00:00本週12月15日(日),國內規模最大的臺北馬拉松即將登場,然而低溫來襲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跑者及三高族群,務必做好保暖措施,並呼籲民眾在冬季運動時遵守「保暖、熱身、補水、調整運動時間」4大原則,才能維持健康並降低對心血管及身體的傷害。 冷氣團報到,注意心血管疾病! 根據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資料顯示,本週12月11日(三)起因東北季風增強,冷空氣再度南下,週四開始氣溫一日比一日低,氣溫驟降低且中南部日夜溫差可達10度。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從寒冷戶外進入室內後,應讓身體逐步回暖,再洗熱水澡,避免溫差過大引發血管擴張,特別是對於血管彈性差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洗完澡後,也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刻進入較低溫環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氣溫驟降和濕冷天氣的交替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尤其是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長者,更應提高警覺。 冬季冷空氣來襲,運動兼護心四大招數 冬季是大型運動活動的旺季,針對冬季參加如馬拉松或在清晨運動之民眾,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特別提醒,清晨運動不宜太早出門,並遵守「保暖、熱身、補水、運動時間調整」4大原則,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安心運動不冒險。 保暖:衣物分層穿著,隨著運動過程中體溫上升,可適時脫去一層衣物,避免流汗以致體溫驟降,運動後立刻擦乾汗水,穿上保暖外套,以防著涼感冒。 熱身:運動前充分暖身(如關節旋轉運動、慢跑等動態暖身)可增加肌肉溫度、促進血液流動,讓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與延展性提升,預防運動傷害,冬季建議暖身時間比夏季的5-10分鐘更久,約15-20分鐘。 補水:儘管是寒冷天氣,身體仍會流失水分,身體水分不足,可能導致血液過於黏稠,流動性不佳,造成風險。運動時要適時補充溫熱開水,分多次、慢慢喝,以避免胃脹等不適情形。另,戶外活動中,建議每15分鐘飲用200-300毫升溫水;若活動超過1小時且有明顯的喘與流汗,則需補充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之飲料。 運動時間調整:清晨和傍晚是溫度最低的時段,出入室內外也容易因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建議避開低溫和溫差較大的時段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而行相互關照。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注意自己是否有三高偏高或心血管疾病患,務必提高警覺,若有服用藥物者需規律服藥。而民眾運動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身體狀況, [...]
【萬芳醫院】鼓勵符合資格民眾踴躍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鄭雅瑋2024-12-12T09:37:49+00:00本院由家醫科門診提供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服務。(掛號請點我) 訊息轉載自萬芳醫院官網首頁/民眾專區/公告專區/最新消息:https://www.wanfang.gov.tw/news/post/190fe1c2325af6c5
【真相與闢謠】肺癌發生率高所以所有的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
鄭雅瑋2024-12-11T10:49:02+00:00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目前依據國際實證證實,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為唯一有效的早期篩檢肺癌工具,雖然其輻射劑量較低,但長期累積仍對人體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故僅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國民健康署亦參考國內、外研究實證,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之民眾,提供2年1次肺癌篩檢服務!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3年7月26日新聞稿「打造健康臺灣 肺癌篩檢2週年扭轉千餘家庭命運」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09&pid=18292 訊息轉載自國民健康署官網首頁/服務園地/真相與闢謠/保健闢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7&pid=18416
破解5大試管嬰兒迷思 迎接好孕到
鄭雅瑋2024-12-11T10:39:23+00:00隨著國人結婚與備孕年齡逐漸延後,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為協助不孕夫妻了解備孕過程中的挑戰,國民健康署解惑人工生殖常見5大迷思,包括試管嬰兒流產風險、胚胎植入數量與成功率的關係、試管療程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人工生殖嬰兒的健康問題,並提供備孕7秘訣,助有意生育的夫妻喜迎新生命。 迷思1:試管嬰兒懷孕特別容易流產? 有些接受試管嬰兒療程而懷孕的夫妻,因為擔心容易流產而大幅改變日常生活規劃,因而增添不少壓力。事實上,接受試管嬰兒療程而懷孕的流產機率,與自然懷孕是差不多的,大約為10%~20%。發生流產的原因,大多與胚胎本身發育有關,如染色體異常導致的自然流產;而夫妻雙方年齡,亦是增加流產風險的因素之一,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及早規劃生育,把握女性在25歲至35歲之間、男性在40歲前的黃金生育年齡;此外,不明原因的流產亦可能發生,因此不必責怪對方,而以互相體諒與支持共同面對。 迷思2:植入越多胚胎就越容易成功? 依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資料顯示,植入單一胚胎之成功率為35%,植入2個或3個胚胎之成功率為29%~32%,兩者成功率是相近的。胚胎植入顆數越多,會導致多胞胎妊娠(雙胞胎或以上)的機率增加,進而提高孕產婦發生併發症及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之風險,所以國際趨勢皆鼓勵降低胚胎植入數,以維護母嬰健康。 迷思3:做試管嬰兒很「傷身」? 在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時,有些夫妻擔心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其實,試管嬰兒療程的安全性是經過科學實證的,但過程中的身心健康以及如何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仍然很重要。OHSS是試管嬰兒療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之一,發生時會引起卵巢腫大、噁心、腹瀉等症狀,嚴重者亦可能導致腹水、栓塞、腎功能受損。依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資料顯示,OHSS發生率約為3%,其中大部分為輕症。為降低OHSS的發生機率與風險,不應過度在意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及取卵數等數值,與醫師充分溝通、按時回診,並根據個人狀況調整治療計畫。此外,身心健康對於母嬰健康同樣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量運動,以及伴侶和家人共同承擔責任並互相支援,皆有助於讓家庭在最佳狀態下迎接新生命。 迷思4:人工生殖的嬰兒較不健康? 研究指出,試管嬰兒長大後的發展與自然受孕無異,而父母的年齡仍是影響胎兒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男性40歲以後,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因此,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 [...]
迎向美好新「聲」-人工電子耳
鄭雅瑋2024-12-11T10:32:58+00:00能夠聽見聲音對我們的一生極其重要,隨著科技發展,民眾長期戴耳機有機會導致聽力損害,老年聽損未改善者可能增加腦部退化的風險,而新生兒如具有先天性聽損則會嚴重影響語言學習及腦部發展。不同生理部位的損害對聽力的影響也不一樣,有些病患可以透過簡易的治療恢復,有些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有些則需要透過電子耳來改善聽力。 耳朵所聽見的聲音,是由聲波經過中耳鼓膜震動後傳遞到內耳的耳蝸,使之產生電訊號,再藉由聽神經傳到腦部形成聽覺。當耳蝸受損無法傳導電訊號時,置放人工電子耳是現今發展成熟的解決方案。人工電子耳的組成有內/外兩大部分,內部分是接受器與聽神經傳遞電極;外部分是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其作用是藉由外部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經線圈傳送訊號至埋於內耳的接收器,由電極直接向聽覺神經傳遞訊號,繞過內耳喪失功能的部份以建立聽覺。 對於使用助聽器無法有效改善聽力的重度至極重度聽損者,可以評估是否適用人工電子耳。然而,並非所有聽損者都適合安裝人工電子耳,若是聽神經缺損/萎縮或中樞聽覺認知系統受損之患者即不適用。食藥署提醒,在接受植入手術前務必與耳鼻喉科醫師充分溝通並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依照您的病情、職業、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的人工電子耳。此外,病患及家屬應充分了解其功能與限制,並積極配合術後聽力復健,才能有效改善聽力。 人工電子耳屬於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食品藥物管理署對其上市前審查均嚴謹把關始核予許可證。如需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化粧品許可證相關查詢);如有發現醫療器材不良品或使用醫療器材引起之不良反應,請至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 02-2396-0100通報。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4-80793-1.html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為維護65歲以上民眾健康,請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1+1接種,以獲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
鄭雅瑋2024-12-11T10:30:18+00:00疾管署今(10)日表示,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為維護65歲以上民眾健康,疾管署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針對從未接種過 13價疫苗和 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預防勝於治療,完整接種13價及23價疫苗,使免疫效益最大化。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 疾管署呼籲,鑒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對長者健康影響甚鉅,請符合接種資格之民眾儘速完成肺炎鏈球菌疫苗1+1接種,以獲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疾管署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以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預防勝於治療,請符合民眾儘速安排接種,減少疾病威脅,接種院所資訊可至各縣市官網查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4-80785-1.html
【雙和醫院】護理部推廣翻身服務及合適輔具重要性
鄭雅瑋2024-12-11T10:10:49+00:00護理師阿婷平常在醫院幫臥床病人執行翻身、拍背,體型較為嬌小的她,即便有學長姊的指導與教學,仍略顯吃力,經常腰酸背痛,而回到家,除了負責大小家務事外,還需要照顧家中失能的長輩…。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老人狀況調查,失能者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為女性占54%、70歲以上照顧者占28.16%,而台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超高齡社會也是女性照顧、老老照顧的時代。 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護理之家陳雅如護理長指出,許多年長者因為骨折疏鬆或中風等疾病而需長期臥床,為預防長期臥床產生的壓傷,照顧者需每2至3小時協助長輩翻身,繁重照護工作更嚴重影響到照顧者的身心理健康。根據調查,護理人員和照服員的肌肉骨骼傷害盛行率高達六成以上,常見的受傷部位有腰部、背部、肩膀、手部及頭頸部;而因反覆且密集的照服工作帶來的職業傷害,更是護理人員與照服員離開職場的主因。 對於長期臥床病人而言,肢體擺位及翻身照顧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健康的關鍵。陳雅如護理長解釋,臥床的病人無法自行活動及改變姿勢,容易有肌肉攣縮、關節僵硬及皮膚受損等壓力性損傷情形,因此需要翻身照護來改善受壓迫的組織血流,減緩皮膚、肌肉因長時間受壓而受損,同時增加舒適感。但在臨床實務中,常看到護理人員、照服員及臥床病人家屬等照顧者在翻身課題上卡關,甚至是因翻身照護不確實導致病人壓傷發生。 長期臥床病人當皮膚受壓為30至60mmHg時容易有壓傷產生,為了預防壓傷,執行翻身時需將病人傾斜,使得皮膚壓迫點遠離床面。研究指出,若病人躺臥床上在30度傾斜位置時須每2小時翻身擺位一次,執行翻身時需耗費大量力氣,照顧者不管在執行翻身的頻率或是翻身的確實性上,對體能都是相當要求。 女性照顧及老老照顧的時代來臨,為提升臥床病人生活品質並減輕照顧者的體力負擔,雙和醫院護理部將臨床經驗與創新思維結合,研發新型翻身輔具產品「創新翻身墊」,透過特殊翻身枕角度設計、及翻身墊人體工學位置將病人安全包覆,除了達到有效預防壓傷之外,還可避免翻身時意外發生,提供病人安全感及照顧者更省力、輕鬆及優質的照護服務體驗。 「創新翻身墊」除2023年取得中華民國新型發明專利外,也獲得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以及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護理創新競賽獎,更於2024年獲得第二十一屆國家新創獎等殊榮。同時,為向社會大眾宣導採用適當的輔具來幫助翻身照顧的重要性,並響應「護理的力量Power in Nursing」雙和醫院護理部亦拍攝宣導廣告影片及投稿國際護理創意獎,以烹飪中的「翻魚」需用好鍋子來比擬「翻身」需用合適的輔具,來避免壓傷、骨折等意外發生,詳情請參考讓【愛不再沈重 翻轉人身】影片連結或粉絲團連結。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雙和新知/最新消息:https://shh.tmu.edu.tw/page/NewsDetail.aspx?seq_no=2024121016025358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