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打造溫馨療癒新環境 本院兒童病房重新啟用

2024-11-22T12:49:48+00:00

「哇!門上怎麼有企鵝,另一邊是袋鼠耶!」、「門口的彩色隧道閃閃發光,好漂亮唷!」、「這邊的大樹底下可以玩耍耶!」7歲的小華因病住院,家長原本擔心冰冷的病房會給小孩不好的回憶,但入住雙和醫院6樓兒童病房當天,小華眼神一亮,臉上洋溢著驚喜的笑容。   為提升兒童醫療環境,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的6樓兒童病房自今年6月起進行整修,於10月底順利完工。日前,雙和醫院舉行重新啟用儀式,並邀請長期支持醫院及參與本次改建計畫的貴賓,共同見證全新兒童病房的啟用。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表示,這次病房改造是以動物世界為主題,不僅更新老舊設施,更是站在來就醫的小朋友及家屬的角度,透過充滿童趣與溫馨的裝潢,營造人性化及溫暖的治療環境,提升醫療與照護品質。   程毅君院長指出,孩童是未來的主人翁,在少子化的現代更要小心呵護,雙和醫院在2008年開院時即設立兒科部,且陸續啟用新生兒加護病房、嬰幼兒中重度病房、兒科專屬病房,是新北地區首屈一指的新生兒及兒童急重症後送機構,而在醫療專業部分,除一般兒科外,範圍更是涵蓋至兒童重症與青少年醫學;另外,也設立罕見疾病中心及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全方位守護孩童健康成長。   除精進醫療核心能力,也要顧及病童的身心健康,程毅君院長強調,幼童與成人不同,對醫療認識較少,也容易對一般的診療環境感到陌生、害怕,進而對醫療團隊產生不信任與恐懼,阻礙療程進展,所以透過充滿童趣與溫馨的空間來與病童互動,消弭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心靈健康才能著手治療。   兒童病房主任同時也是雙和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呂孟哲指出,從梯廳到護理站,迎面而來的是彩色隧道及綠意相伴的景色,藉此帶給來入住的病童與家屬希望與活力;病房則是以各式可愛動物為主題,房內則是呼應主題的自然色系,目的就是要讓病童及家屬感到寧靜與安心。另外,治療室則是以夜光星際為特色,關燈時則會有「滿天星斗」的絢麗畫面出現,主要是因為幼兒血管細小,打針時需要黑暗空間且以特殊燈具「蛇燈」來找血管,黑暗加上疼痛,容易引發負面聯想,但有這樣的巧思設計後,就可以幫助病童克服打針恐懼。   [...]

健康促進機構,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

2024-11-21T10:00:02+00:00

為表彰在健康促進上表現傑出的醫療機構,國民健康署頒發327項獎項,涵蓋醫院、診所、衛生所等。這些機構不僅治療疾病,更積極提供健康管理與預防服務,如透過AI提供個人化營養建議、結合在地文化進行健康衛教等,幫助民眾提升健康生活品質,以降低慢性病風險。 國民健康署於11月19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13年健康促進機構成果發表會」,頒發獎項包含 55家「醫院健康促進品質精進」得獎醫院、20家「糖尿病健康促進服務」得獎機構、121家「腎臟病健康促進服務」獲獎機構、16家「高齡友善健康促進服務」衛生所及診所,以及115家「戒菸服務績優機構」等共327獎次,除了表揚,同時感謝醫療機構在守護國人健康的努力及付出,讓民眾走進醫療機構不再只是接受治療,而是有機會全面提升健康生活品質。 結合社群及AI系統,隨時提供病人掌握健康行為 健康促進醫院會幫助民眾在就醫過程中,評估慢性病的風險(包括吸菸、飲食、運動和飲酒等生活習慣),並提供相應的改善建議。今年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臺大醫院)與高雄市建佑醫院,榮獲醫院健康促進品質精進「標竿獎」。臺大醫院創作營養衛教影片,進行多元傳播推廣,建立並運用全院衛教個人化AI系統,進行遠距營養衛教,使病人的營養照護不中斷;並自行錄製Podcast頻道提升民眾健康識能;建佑醫院則根據病人的健康狀況,提供門診或住院評估,轉介專業醫療團隊,並透過社群媒體、Health365 APP健康照護平台進行健康行為紀錄及健保健康存摺,幫助病人追蹤健康,提升自我照護,專注改善健康問題。 精準照護 提升糖尿病與腎臟病病患生活品質 在糖尿病及腎臟病的健康促進服務中,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推動「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篩檢,並運用國民健康署設立的「科學算病館」幫助民眾計算罹患慢性病風險,並主動提供高風險族群多元衛教資訊及介入關懷,掌握自身健康。台中市柏羽聯合診所則藉由營養指導,顯著改善病患的BMI與血壓,這些措施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即可改善健康,預防慢性病風險。 高齡友善:衛生所、診所讓長者健康照護再升級 [...]

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原期,請民眾持續落實衛生好習慣,以肥皂勤洗手,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

2024-11-21T09:48:50+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9)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原期,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大多數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症狀不明顯或僅有類似感冒症狀,容易因一時忽略而造成家中嬰幼兒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惟時序入冬後,天氣轉冷,可能影響孩童落實肥皂洗手的意願,提醒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協助教導孩童正確洗手,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6週(11月10日至11月16日)門急診就診計22,313人次,較前一週(21,289人次)上升4.8%,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高原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其他克沙奇A型及腸病毒D68型等亦持續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今(2024)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 B4型各1例 ,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說明,腸病毒在家庭及人口密集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提醒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並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或至人口密集公共場所,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署已製作腸病毒防治相關影片、海報及單張等衛教資料,歡迎民眾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下載運用及查詢相關資訊,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面對乳癌不孤單,篩檢守護您健康

2024-11-20T12:14:53+00:00

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乳癌倡議今年(2024)主題為「沒有人應該獨自面對乳癌」,強調早期發現、及時診斷與全面治療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呼籲45-69歲婦女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近100%。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99.9% 透過定期癌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幫助病人延長生命。國民健康署提供年齡45歲至69歲的婦女,以及40歲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年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59.7%為早期(0+1期)乳癌,然而未透過篩檢所發現的早期乳癌僅33.4%。另外,根據2017-2021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存活率,早期(0+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近100%,因此,國民健康署攜手民間團體,運用多元媒體管道,呼籲婦女朋友積極響應乳癌篩檢,共同打造不怕乳癌威脅的健康生活。 乳癌篩檢好便利,守護健康好方便 為守護國人的健康,國民健康署推動乳癌篩檢服務,只要符合資格的女性就能免費篩檢。女性朋友可以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認是否符合篩檢補助資格;亦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檢查當天,請記得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至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或洽當地衛生局所,即可諮詢並接受篩檢服務。 檢查時,建議避開月經來前1週的乳房腫脹期,降低不適感,當天不要穿連身衣裙,不要在乳房、腋下塗抹除臭劑、粉劑及護膚霜等,避免產生假影,影響判讀結果。每2年1次的檢查,幾秒鐘的輕微不適感,卻能為您的健康帶來長久保障。 若民眾收到篩檢異常的結果,無須驚慌,只要遵循醫囑回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就可以及早處置;並且配合後續追蹤、治療,將可降低癌症所帶來的威脅,減少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 關注自身乳房狀況,有異狀要就醫 即使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結果正常,還是要定期檢查並關注身體變化,當身體有異狀時,例如:乳房、腋下摸到硬塊,乳房外觀出現異常(局部凹陷、突起),乳頭或乳暈潰瘍、凹陷,非哺乳期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等,應儘速就醫。   [...]

學名藥療效知多少?生體相等性試驗來確保!

2024-11-20T12:11:30+00:00

當原廠藥專利期滿後,其他藥商可申請含有相同主成分、劑型與劑量的學名藥上市。在原廠藥的療效與安全已被證明的基礎上,學名藥需要透過「藥品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試驗」過程,證明學名藥與原廠藥之主要成分吸收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的速率及程度(生體可用率)一致,從而支持其療效及安全性。 生體相等性試驗如何確保藥品療效呢? 在執行生體相等性試驗分析時,會將學名藥與原廠藥主要成分之吸收速率及程度等相關參數經轉換後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其90%信賴區間介於80%-125%,以確保兩種藥品在人體內的表現足夠接近,從而推論兩藥品在臨床上的療效和安全性不具統計顯著差異,這也是國際法規單位公認的審查標準。 在進行生體相等性試驗之前,藥商須獲得醫院的人體試驗委員/審議會核准。參與者在加入試驗前,會收到詳細的受試者同意書,其內容包含試驗藥品、試驗程序、風險以及應注意事項。參與者經審慎考量後,自願簽署同意書,才可以加入試驗。受試者之權利、安全及福祉為臨床試驗執行中最重要的考量,且其執行過程中應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作業準則(GCP)」相關規範。 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於今(113)年出版「藥品臨床試驗受試者保護手冊」,目的在讓民眾更了解藥品臨床試驗及受試者保護,手冊相關資訊置於食藥署官網(首頁>出版品>圖書),如需要更多訊息,歡迎參訪食藥署官網。 訊息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1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5-80554-1.html

「四不一要,Here we go!」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開跑

2024-11-20T12:07:22+00:00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08年將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約500萬人死亡與抗生素抗藥性感染相關,其威脅若持續惡化,估計全球至2035年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而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3.5%。世界衛生組織以每年11月18日至11月24日為「世界抗生素週」,今(2024)年以「Educate. Advocate. Act now. (教育、提倡、立即行動)」為宣傳主題。 為響應世界抗生素週,疾管署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於今(18)日舉辦「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以「四不一要,Here we go!」為主題,由政府醫藥衛生、食品、農業相關單位、專業學會與醫療院所共同響應,以「防疫一體(One [...]

雙和醫院ROSA KNEE精準置換,助八旬婦重拾「膝」望

2024-11-19T09:49:04+00:00

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臺灣將在2025進入超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比將超過20%,迎接健康快樂的熟齡生活成為接下來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議題,俗話說:「要活就要動」,老年生活要有品質且活得精采,行動力的維持是一大關鍵。 行動力的維持,不只是調整心態,保持勇於嘗鮮的熱情,更要有相對應的體能,也就是保持膝、髖關節的健康;然而,根據政府統計,國人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達15%,且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遽增,調查顯示55歲後的發生率約2~3成;而到70~80歲時發生率超過5成。其中女性患病機率又明顯高於男性,另外,近年臨床業務上亦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掌握正確的關節保健衛教知識,就是迎接快樂熟齡生活的第一步,千萬不能輕忽。 80多歲的林阿嬤的右膝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半年前膝蓋開始莫名疼痛及反覆腫脹,情況越來越頻繁,尤其在上下樓梯或從椅子起身時尤其明顯,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出時得靠輪椅代步,也無法久站、蹲下,甚至連一小段路都無法自行完成,因怕麻煩家人,也就漸漸封閉起來,減少與家人、朋友的外出活動,心情也變得鬱悶許多。 林阿嬤表示,以前因工作關係,常常需要久站,當時也有痠痛的情形出現,但大多休息幾天,或是服用消炎藥物就會好,如今上了年紀,疼痛感越來越明顯,就連服用消炎藥,或是注射玻尿酸都無法改善。直到前往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門診就醫,透過X光後發現,右膝軟骨嚴重磨損與有骨刺,導致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骨架變形歪斜,也是造成林阿嬤疼痛的主因,是明顯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討論後,決定以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來幫助林阿嬤重拾「膝」望。【右圖:林阿嬤(中)在相關活動現場分享自己的療癒經驗,並與陳冠豪醫師(左)合影】 陳冠豪醫師說,考量到林阿嬤年紀較長,為減輕手術對身體的負擔,以及希望術後快速恢復,將以「ROSA Knee機器人手臂」來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歷時約1.5小時便完成手術。 林阿嬤在術後隔日即能下床,依靠著助行器慢慢行走,休養5天後即順利出院,1週後返診追蹤時,林阿嬤已經能放開拐杖行走,而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均顯著改善,口服止痛藥也減少很多,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也能與親朋好友一同出遊,享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 陳冠豪醫師指出,目前臨床實務上大多以「卡葛倫-勞倫斯分級系統」(Kellgren-Lawrence Grading System)來幫退化性關節炎分級。主要是根據站立膝關節X光影像,以關節間隙減少的程度(代表軟骨磨損的程度)和骨刺生成的程度,來進行分級。然而,膝關節內有許多X光影像無法偵測的結構,包含韌帶、半月板、關節軟骨等,常需進一步檢查方能偵測病灶。針對不同的退化程度,搭配病灶位置及活動需求,需設計精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方能給予最好的效果。【左圖: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 [...]

萬芳醫院結合中西醫來解決難治的濕疹反覆困擾,讓患者不再癢個不停!

2024-11-19T09:22:46+00:00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日益受到重視,透過西醫的精準診斷與中醫的整體調理,能夠發揮兩者的優勢,達到互補效果。這種結合方式特別在慢性病治療中顯現出其獨特價值,讓醫師針對病人的體質與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制定最佳治療方案,不僅能有效控制症狀,更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態。 以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林佳瑜醫師的病患為例,60多歲的男性因工作長期應酬,頻繁飲酒與熬夜,導致軀幹、胸腔兩側及耳後反覆出現濕疹,症狀持續反覆,困擾他長達2、3年,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儘管他曾採取西醫治療,包括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藥物和藥膏,症狀雖迅速得到緩解,但隨著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續,病情反覆發作,長期使用類固醇更使患處皮膚變薄,反覆抓癢還導致黑色素沉澱和皮膚增厚,耳後持續滲出液體,傷口反覆潰破與結痂,讓他的生活大受困擾。【左圖: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林佳瑜醫師】 臨床上,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經常需要長期治療與調理。針對此病人,林佳瑜醫師透過辨證,發現其脾胃失調及體內濕熱是造成濕疹反覆的主要原因。她運用健脾祛濕的中藥,調理病人的腸胃功能,減少濕氣積聚,同時加入清熱解毒的藥方,減輕皮膚炎症,並有效改善反覆搔癢的症狀。 在中醫調理的同時,病人繼續使用西醫的外用藥膏,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顯著改善了其皮膚狀況,濕疹再也不頻繁復發,整體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也得到明顯提升。這種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在於,西醫能夠迅速緩解症狀,達到治標的效果,而中醫則通過調整體質,降低疾病復發的可能性,從根本上進行治療,兩者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結果。 林醫師指出,中西醫聯合治療不僅能縮短疾病病程,還能降低西藥的副作用和耐藥性,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治療選擇。這種模式在糖尿病、高血壓、過敏性疾病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外,她強調,許多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建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調整作息,減少飲酒,避免辛辣油膩食物,並減少熬夜頻率,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長期健康的目標。(文/萬芳醫院)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電子報/今日北醫/發佈日期2024/11/15,作者joycechin

突發性A型主動脈剝離,北醫附醫心血管外科團隊以12小時極限搶救!

2024-11-19T09:16:00+00:00

一位中高齡病人長期患有高血壓,由於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忽視定期服藥與血壓控制。某日,病人前胸突然劇烈疼痛,宛如撕裂般蔓延至背部,家屬緊急將其送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醫療團隊迅速啟動,確認病人發生A型主動脈剝離(Type A Aortic Dissection),由於致命性極高,需立刻手術,家屬聞訊非常焦急。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命手術」,北醫附醫心血管外科團隊迅速介入,醫師在最短時間內,打開病人胸腔,精確地修補剝離破裂的動脈,並重建人工血管,恢復正常血流,過程極其複雜且危險。歷經12小時,手術順利完成,充分展現跨團隊豐富的經驗與處理高難度手術的專業能力。 病人於術後被送往加護病房,接受嚴密的觀察與照護,數週後順利康復出院,對病人與家屬來說,宛如一場奇蹟,而驚險的過程也讓病人重新認識健康的重要性。醫療團隊為其制定一套健康管理方案,如今病人定期回診,且積極配合醫囑,不僅規律服藥與血壓管理,同時也調整生活習慣,避免再度面臨健康危機。【右圖: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蕭鎮源主任】, 而什麼是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負責將心臟的血液供應至全身。主動脈剝離的發生是因為主動脈的內層在強大壓力下撕裂,血液隨著剝離滲入並分離血管壁。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尤其是A型主動脈剝離,其發生在主動脈升部,靠近心臟,容易引發心包填塞、器官缺血,甚至導致心臟驟停。主動脈剝離又分為A型及B型,並根據病灶的位置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A型主動脈剝離,其剝離位置包含升主動脈,需以傳統外科手術來治療;B型主動脈剝離,剝離局限於降主動脈,以藥物或主動脈支架手術來進行治療。 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它的危險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尤其當病人未能規律服藥或控制血壓時,極易對血管造成長期的壓力損傷。未控制的高血壓會導致動脈壁變脆弱,增加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等致命疾病的風險。醫學研究證實,穩定的血壓管理能有效減少心血管風險,延長壽命。正確的用藥、規律的血壓監控、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減少鹽分攝取、保持適當的運動,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而正確用藥、控制血壓、戒菸限酒、減少鹽分攝取、保持適度運動等都是預防主動脈剝離的重要因素。(文/蕭鎮源,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電子報/今日北醫 (發佈日期2024/11/15,作者jpycechin) [...]

以為是針眼,竟是罕見惡性皮脂腺癌,萬芳醫院眼科提醒:延誤治療恐危及生命

2024-11-19T09:02:29+00:00

「醫生,我的眼瞼邊緣處長了一顆小顆粒,看了3、4位醫生,情況都沒有改善。」有名50多歲病人表示,這一年多來四處求診,醫師多認為是針眼或是霰粒腫,並建議繼續觀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腫塊有增大趨勢,不僅影響外觀,也讓病人感到十分不安,萬芳醫院眼科丁以晟醫師為病人進行病理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惡性腫瘤皮脂腺癌。 一般民眾對「針眼」或「霰粒腫」並不陌生,這兩者都會讓眼瞼上出現腫塊,針眼是毛囊或皮脂腺的感染引起的急性發炎,常伴隨紅腫、疼痛等症狀;霰粒腫則是皮脂腺阻塞引起,通常無疼痛感,且這兩種情況大多無害。但丁醫師強調,若眼瞼的腫塊持續不退,甚至變大或反覆出現,民眾應高度警覺,有可能是惡性腫瘤皮脂腺癌的徵兆。【左圖:萬芳醫院眼科丁以晟醫師看診情形】 皮脂腺癌是一種罕見且具威脅性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眼瞼上,早期症狀與針眼或霰粒腫相似,容易被忽視,許多病人在腫塊出現時並不會感到不適,只是發現眼瞼上有個小突起物,隨著病程發展,腫瘤可能變得更大。更危險的是,皮脂腺癌有擴散的風險,如果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癌細胞會經由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增加治療難度,甚至需要配合化療或放療,相較之下,早期發現並進行手術切除,大幅提高預後,5年存活率可達80%~90%。 丁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皮脂腺癌在初期與良性腫瘤難以區分,建議病人密切關注眼瞼腫塊的變化,可透過定期拍照記錄,以便與醫師討論病情,能避免延誤診斷及治療機會。所幸該名病人經由萬芳醫院眼瞼癌症重建團隊林怡嬋主任與丁以晟醫師的悉心治療下,完成腫瘤切除手術及眼瞼重建,成功恢復眼瞼功能及外觀。 儘管皮脂腺癌較為罕見,但眼瞼腫塊若出現持續性變化,如變大、紅腫發炎、睫毛脫落等情形時,應立即就醫,並進行病理切片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早期發現是降低皮脂腺癌擴散風險、提高治癒機率的關鍵。(文/萬芳醫院)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電子報/今日北醫 (發佈日期2024/11/15,作者joyce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