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是男性的生殖腺,分泌攝護腺液,構成精液的一部分,內含攝護腺特異抗原,是激肽釋放酶家族的一員,成分是醣蛋白,功能是液化精液的凝塊。人體內只有攝護腺上皮細胞與精液內有攝護腺特異抗原,正常生理條件下,攝護腺特異抗原有少量會由攝護腺進入血液,所以可以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或酵素免疫分析法測得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 攝護腺特異抗原基因位於第19對染色體上,攝護腺特異抗原的基因在攝護腺的表現主要受男性賀爾蒙接受體蛋白(轉錄因子)所調控。男性賀爾蒙不只影響攝護腺生成攝護腺特異抗原,更能誘導胚胎時攝護腺的發生與青春期後攝護腺的構造與功能;當攝護腺的上皮細胞癌化成為攝護腺癌,無論攝護腺癌是否轉移及分化的好壞,大多數的攝護腺癌細胞都具有男性賀爾蒙之接受體蛋白,因此男性賀爾蒙仍舊調節攝護腺癌細胞之增生、凋亡、與血管新生作用。 [...]
談北醫大的精準肺癌治療
vica2021-09-27T15:23:54+00:002002年第一個肺癌的標靶藥物艾瑞莎上市後肺癌的治療正式進入到精準治療的時代。時至今日,EGFR突變陽性的標靶治療藥物已經到了第三代,而第四代的標靶也積極在研發中。2015年肺癌治療又有新突破,運用PD-1/PD-L1為主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免疫治療成功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成為另一個肺癌治療的有效武器。由附醫、萬芳及雙和醫院組成的台北癌症中心肺癌團隊精準掌握這些有效的治療,並提供新穎的治療方式讓台灣的病人領先世界有機會獲得最新的治療方式,不僅有效的延長存活時間,同時明顯的改善生活品質,讓晚期肺癌逐漸變成了可以長久控制的慢性病。 標靶治療是精準醫學的基礎,有賴於完善的基因及分子檢測。根據檢測的結果精準地預測及選擇個人化的有效治療,明顯的提高有效率。除了常見的EGFR、ALK及ROS-1外,我們有更具完整檢驗力的NGS能有效找出少見的基因變異,據以精準用藥。在抗藥性發生時,可再度採檢檢測,接續精準用藥。同時液態切片,也就是抽血檢驗,可彌補腫瘤採檢困難的狀況。最重要的是,我們參與了全球重要的臨床試驗,可提供眾多新的標靶藥物治療的機會。這些臨床試驗讓未來的治療希望在今天就有機會發生。 [...]
肝細胞癌治療新進展
vica2021-08-24T08:53:39+00:00肝細胞癌是全世界好發之癌症之一,目前臺灣每年有超過1萬1千⼈診斷出肝癌,依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肝癌為臺灣第2大癌症死因,2016年有高達8,353⼈死於肝癌。在臺灣,肝癌八成五以上是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有關(B型、C型肝炎)。 國家衛生研究院人體生物資料庫之「台灣肝癌網」,研究結果顯示,無慢性病毒肝炎的肝癌患者,他們有3個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子顯著高於配對之慢性B型或C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肝癌病患,這3個風險因子為:1.脂肪肝(由超音波檢測),2.糖尿病史,3.三酸甘油脂過高(triglyceride > 160 mg [...]
淺談口咽癌新的手術治療方式
vica2021-07-20T10:19:57+00:00發生在口咽部的癌症稱為口咽癌,口咽部包含有軟腭、扁桃腺、扁桃腺前後柱和舌根部。其主要功能與吞嚥、說話和呼吸有關。此處癌症90%為麟狀上皮細胞癌。口咽癌致病因子除煙、酒、檳榔外,也被證實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有相關(沒有菸、酒、檳榔史的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建康署最新公布民國106年,初次診斷為口咽惡性腫瘤者共計876人,占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1.24%;當年死因為口咽惡性腫瘤者共計313人。 最早期的口咽癌治療方法,是傳統手術方式搭配術後輔助性放射線治療。但傳統手術方式需要把下唇皮膚切開和頸部皮膚傷口相連並把下顎骨鋸開,沿著口底切開到口咽部切除口咽癌,並且需做預防性氣管切開術以保護呼吸道。切除掉組織愈大,對口咽功能影響愈大,再加上放射線治療,病患常有吞嚥問題,如只能喝流質或吃軟質食物、易嗆咳、或食物逆流至鼻腔,甚至無法經口進食只能管灌飲食。說話方面會有口齒不清、鼻音過重或不足。甚至為維持呼吸道通暢無法移除氣切管而無法說話溝通。【右圖:臺北癌症中心頭頸癌團隊召集人、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陳聰明醫師】 [...]
臺北癌症中心分享大腸直腸癌治療新進展
vica2021-06-17T17:23:20+00:00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統計,全球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名列所有癌症第3名,僅次於乳癌與肺癌;若以國內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來看,大腸直腸癌則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顯見大腸直腸癌對國人威脅甚大。 如今拜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所賜,治療大腸直腸癌利器多元,若能及早診斷,在多科整合的團隊治療下,治療成效顯著。而北醫大醫療體系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已邁入個人化醫療,透過基因分析,比對不同藥物的有效程度極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在跨科整合下,可在進行手術前先輔以放射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療程結束後再以微創手術執行「括約肌分離並肛門保留」術式,能提高治療效果及病人的生活品質。 [...]
COVID-19疫苗打不打 癌友常見六大問題 癌症專家一一解惑
vica2021-06-03T14:59:33+00:00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社區傳播階段,疫苗接種成為全民關注議題,近兩週癌症門診最熱門問題就是癌症病人是否可接種COVID-19疫苗。臺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暨附設醫院癌症副院長李冠德表示,綜合現有醫學證據,癌症病人均應優先接種疫苗,其家庭接觸者亦然,但每位癌症病人接種的時間點會因罹患癌別、接受療程有所不同,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於適合時機完成疫苗接種,確實保護自己。【下圖:臺北癌症中心李冠德院長】 李冠德院長指出,近來門診遇到不少癌症病人及家屬詢問接種COVID-19疫苗的相關問題,由病人及家屬的問題可以發現,坊間現有資訊眾說紛紜,因此,他整理常見的6類問題,根據近期美國頂尖血液病和腫瘤科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提供之接種建議以及現有醫學證據,彙整為以下Q&A。 [...]
臺北癌症中心談乳癌治療新境界「手術保雙峰」
vica2021-05-26T15:18:46+00:00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的資料顯示,乳癌是臺灣婦女癌症的首位,每年有超過1萬名婦女被新診斷出乳癌,等於平均每天約有30位婦女罹患乳癌,每年更有超過2,000名婦女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的生命,顯示乳癌對女性健康威脅極大,所以乳癌防冶已是臺灣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 北醫校級乳癌團隊召集人沈陳石銘教授,同時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暨臺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指出,乳癌發生率雖高,但現代醫學進步,若能及早診斷且配合多科團隊治療,就有極好的治療結果,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傳統乳癌手術讓女性擔心接受手術的同時,會失去女性象徵,而現在有許多方式可以避免改變乳房形狀及留疤。【下圖:北醫校級乳癌團隊召集人沈陳石銘教授】 [...]
疫情期間, 癌友怎麼辦!?
vica2021-05-25T10:40:01+00:00疫情期間,癌友常見的問與答。 Q:疫情期間怎麼就醫? A:疫情期間盡量避免暴露的風險,減少進出醫院。若您為長期穩定追蹤的病人,且最近要回診,可用網路或電話將掛號延後一至二週,待疫情趨緩再回診;若您為治療中的病人,如果療程可於門診進行,就改為門診,但仍應依個人病況,跟醫師討論決定。 若您正在使用抗癌或排斥藥,或剛移植完不穩定的病人,還是要依醫師指示按時回診檢查。另外,因應疫情升溫遠距醫療擴大適用對象範圍至門診病人,可詢問醫院或到健保署網站查詢「視訊診療就醫」,就醫流程仍需與醫院確認。 記得,有任何回診問題可多與個管師諮詢,若電話不通也請保持耐心,團結一心齊力對抗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