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學科技不斷進步與創新,逐步推升醫療模式改變,而精準醫療則是驅動這個改變過程的重要關鍵。 [...]
臺北癌症中心婦癌團隊吳姿宜醫師,帶您認識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
竹君2023-08-28T12:30:13+00:00婦癌顧名思義,就是僅會發生在女性的癌症。男女身體器官的差異性在生殖系統,因此婦癌即是婦女生殖器官的癌症。其中,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是在已開發國家中,兩種最常見且具有重要健康議題的婦科癌症。 這兩種癌症的致癌性風險因子不同,子宮內膜癌常與長期荷爾蒙異常影響有關,如初經早停、經晚、不孕或未孕、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有乳癌或卵巢癌個人史、乳癌長期服用抗荷爾蒙藥物「諾瓦得士」(Novaldex),以及曾接受過骨盆放射治療者。【左圖:臺北癌症中心婦癌圖隊吳姿宜醫師,現為萬芳醫院婦產部副主任暨婦科主任】 而卵巢癌的致癌性因子,則為年紀增長(超過60歲)、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的家族史或個人史、不孕、骨盆腔發炎及滑石粉的暴露等。反之,根據許多流行病學世代研究相關結果,發現懷孕、母乳哺餵、長期服用避孕藥、曾接受輸卵管結紮、輸卵管切除、子宮全切除手術者,皆為降低卵巢癌發生之保護因子。隨著科技和醫學的不斷發展,對於這兩種癌症的治療進展,現已取得重要突破。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進展 內分泌療法:子宮內膜癌與荷爾蒙異常有關,因此內分泌療法對於年輕早期低風險之子宮內膜癌,亟欲保留子宮生育器官者,可考慮使用黃體酮等荷爾蒙藥物,來做藥物性治療,抑制子宮內膜癌的生長和擴散。一旦完成家庭生育計畫,再接受首次確定性手術治療,以降低將來復發的風險。【右圖: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 微創手術技術: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子宮內膜癌的手術治療方式也得到了改進。例如,腹腔鏡手術和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可以減少手術創傷疼痛和恢復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針對早期低風險族群,可考慮使用微創手術併前哨淋巴結顯影及摘除,使用保護措施,在不影響癌症治療預後的前提下,降低併發症的機率,如淋巴水腫、淋巴囊腫,或沾黏及腸阻塞等發生風險。 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近幾年也顯示出重要角色。其應用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系統,幫助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對於第三/第四期或復發轉移的內膜癌病患,其標準化學治療加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在有DNA錯配修復功能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
別忽略頭頸癌檢查的重要性
Nancy2023-04-20T11:17:49+00:00作者:頭頸癌團隊召集人吳家佑醫師 58歲的游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樣樣來,牙齒一顆一顆掉了不以為意,也從來不看醫生。直到因為下巴牙齦腫痛持續未消才到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並做切片檢查,證實為口腔癌。游先生歷經檢查、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目前沒有復發跡象。一連串的療程花了不少時間,也讓他悔不當初。 在台灣,民眾較為熟悉的名詞是口腔癌,對於頭頸癌這個名詞相對陌生。顧名思義,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內的癌症,包括在臉頰內側、牙齦、舌頭等部位發生的癌症。而頭頸癌的範圍又更大了,指的是在上吸呼消化道所發生的癌症,包括鼻腔一直到喉嚨部位發生的癌症都可以歸類為頭頸癌,包含了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口腔癌及喉癌。這些癌症有不同的特性,但診斷及治療大體上又可被歸為同一類,因此就有頭頸癌這個名稱。以下對於頭頸癌的各個癌別做一些介紹。 口腔癌 以發生的病例數而言,口腔癌的確佔了所有頭頸癌的大部份。近十年來,口腔癌連續蟬連國內男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名,再加上口腔癌的發病期約比其他癌症早十年以上,長久以來已經是壯年男性的頭號殺手。台灣的口腔癌發生率如此高,與民眾使用檳榔的習慣關係密切。據國民健康局統計,我國口腔癌病人約九成有嚼檳榔的習慣。早在2003年,國際癌症總署已宣佈檳榔為第一類致癌物,意思就是說,即使不作任何添加,單嚼檳榔就已經具有致癌的可能。當然過去也遇過從來沒有使用過菸酒檳榔而罹患口腔癌的病人,告訴我們即使沒有所謂的不良習慣,對於口腔健康的注意還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癌前病變指的是暫時是良性,但有很高的機會會演變為癌症,而大多數的口腔癌都是從癌前病變轉變而來。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疣狀增生、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這些癌前病變很多是沒有症狀或是有症狀慢慢也習慣了,所以常常有病人說:「沒有啊!以前都沒事!最近才突然出現一個腫塊,一切片就被說是口腔癌了。」癌前病變轉變成癌症的機率是不一定的,而且往往會經歷數年甚至是十幾二十年的無症狀期。不管如何,能夠在癌前病變的時期介入,不管是戒除不良習慣或開始治療,都可能會阻生癌症的發生。因此癌前病變的偵測及治療是預防口腔癌非常重要的策略。 [...]
臺北癌症中心期許為癌症病患提供精準的醫療照護
Huang Alex2022-08-19T13:18:40+00:00癌症是醫學上的一大難題,各種癌症有不同的分期、預後及不同的治療方式;肺癌治療的大幅進展更可說是近20年來癌症治療的重要里程碑,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等特定致癌基因突變的發現,與其相對應小分子標靶藥物的發展,更是近期肺癌治療的標竿。 臺北癌症中心分子腫瘤精準醫療團隊召集人暨北醫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林佩瑩醫師表示,癌症基因檢測有助於偵測標靶基因突變並尋找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現今特定致癌基因突變的檢測,已是肺癌診斷與治療的標準處理流程。以臨床上兩名40歲左右的女性為例,初期診斷為第4期肺腺癌,經基因檢測後發現,此兩名病患皆有罕見的腦膜或腦神經轉移,且兩人均有EGFR突變(EGFR突變類型屬罕見突變)。在經過北醫大分子腫瘤專科醫學團隊(Molecular Tumor Board)的共同討論與分析報告結果後,決議依先前臨床試驗經驗,採用雙倍標靶劑量。目前,兩位病患均獲得良好的初步腫瘤控制,且都有效提升了生活品質。【右圖:臺北癌症中心分子腫瘤精準醫療團隊召集人林佩瑩醫師】 [...]
臺北癌症中心兒癌團隊陳淑惠醫師、劉彥麟醫師,分享兒童白血病免疫療法新進展
Huang Alex2022-05-27T10:30:44+00:00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發表的統計,臺灣每年約有540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最常見的是白血病(血癌),每年約有160多位病童發病。白血病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兩大類,當骨髓或胸腺的造血細胞發生不明原因、偶然、隨機的突變,特別是基因融合現象,便會複製出大量不成熟的母細胞(又名芽細胞)循環在血液中,就像是在血液裡看到腫瘤細胞一樣,因此又被稱為血液腫瘤。 近年來,北醫大兒癌團隊根據醫學實證建立兒癌診療指引,也建立多專科照護模式,並與臺灣多家醫院及兒童癌症基金會合作推動臺灣兒癌研究群(TPOG)治療方案,採用以危險群為導向的治療,依疾病特徵判斷復發風險,為病童規劃個別化的療程。最近我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年存活率達89%,已相當接近先進國家90%~95%的水準。對於治療反應較差的病患,則需要安排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如骨髓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或設法尋找更為有效的治療。【左圖: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陳淑惠主任(左圖)、臺北癌症中心兒癌團隊召集人劉彥麟醫師(右圖)】 [...]
臺北癌症中心食道癌團隊吳玉琮醫師及鍾政錦醫師,淺談食道癌之治療現況
Jenny2022-05-27T10:30:16+00:00食道癌大致上分為兩類:東方人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而西方人則大多是由食道下段與胃之間的腺癌。目前已知食道癌的危險因子有抽菸、喝酒、檳榔、含亞硝胺之食物(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食道弛緩不能(吞嚥功能疾病)、肥胖、胃食道逆流等。而其中抽菸、喝酒、檳榔同時也是頭頸癌(口腔癌)的高危險因子。 食道癌屬於難以早期診斷,局部及遠端轉移不易控制,且致死率高之重大疾病。臺灣癌症登記中心資料顯示,2014至2018年間被診斷出癌症的臺灣男性患者中,10大癌症之平均存活超過5年之比例為45.6%,而食道癌僅18.7%為10大癌症患者中存活率最低之患者。【右圖:左為臺北癌症中心食道癌團隊召集人吳玉琮醫師,右為北醫附醫胸腔外科鍾政錦醫師】 [...]
精準醫療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讓腦部轉移腫瘤不再絕望
Jenny2022-03-20T10:27:26+00:00腦部轉移性腫瘤是腦部影像檢查最容易發現到的惡性腫瘤,臺灣每年估計有1.5~2萬例腦部轉移,常見的腫瘤來源包括肺癌、乳癌,及大腸癌,隨著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的發展,原發腫瘤處的控制越來越好,患者存活的時間也增長,但也因此原發腫瘤隨著血液可以躲藏在擁有血腦障蔽的腦部,逃過正子掃描殘留腫瘤的檢查與化療藥物的治療,因此發生腦部轉移性腫瘤。 傳統癌症的分期是為了預測患者接受治療的存活期,腦部轉移在各種惡性腫瘤的分期中,皆屬於第4期,對於第4期的患者,過去的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僅能維持患者6個月左右的存活期,因此每當患者與家屬被告知腦部轉移腫瘤的診斷時,聽到分期是末期的第4期,常常充滿絕望。 [...]
臺北癌症中心甲狀腺癌團隊召集人許重輝教授談甲狀腺癌治療
vica2021-12-21T10:42:39+00:00甲狀腺癌大部分(約95%)是分化良好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國人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7年甲狀腺癌共4,445人。發生率排名癌症第8名;男性第13名,女性第4名(3,302人),但死亡排名分別是第26名及22名,死亡率0.5%,死亡人數佔全部惡性腫瘤的0.39%。顯見它是相對良好的惡性腫瘤。發生年齡的中位數是50歲,年輕的女性多,男女佔比約1:4。其中乳突狀癌最多,佔男性的89%,女性的92%。分化良好型,除了乳突(papillary)癌外,還有濾泡(follicular)及嗜酸細胞(Hurthle cell)癌(3~5%)。其他傾向惡性的有髓質(medullary)與未分化(anaplastic)癌及極少數的淋巴瘤(lymphoma)及鱗狀上皮細胞(squamous cell)癌。 甲狀腺位於前頸中央的喉結兩側中及下方,似蝴蝶狀。正常狀態下是摸不到也看不到。腫大的甲狀腺(goiter)分瀰漫性腫與結節腫,結節腫又分單一結節和多發性結節。結節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腺癌的最重要病因。但惡性的比率很低(小於5%),大都是良性的膠體結節或囊腫。結節通常是病人自己或家人,無意間摸到或看到腫塊。近年甲狀腺超音波廣用於健康檢查,健檢病人常被告知有結節,需進一步專科檢查診斷,但這些結節們通常很小(<1公分)。也有因做頭頸部電腦斷層掃描、頸動脈超音波、或正子造影無意間發現,稱為偶見腫瘤(incidentaloma)。【左圖:臺北癌症中心甲狀腺癌團隊召集人許重輝教授】 [...]
基因決定「癌」上你?個人精準化醫療探究竟 遺傳諮詢師專業檢測 潛藏風險早避開
vica2021-12-07T15:51:59+00:00「確認自己是遺傳性癌症家族!那麼我是不是一輩子都有得不完的癌症?」、「帶有基因突變,我一定要像安潔莉娜裘莉那樣切除乳房、卵巢嗎?」民眾聞癌色變,很怕下一個罹癌的就是自己,家中有親人確診癌症的民眾,更擔心自己會不會有家族遺傳的風險,面對這些疑惑與擔憂,往往不知能找誰評估,如今有了新的選擇。 所謂的「遺傳諮詢師」,目前在臺灣人數僅100人左右,大多投入實驗室或臨床,協助判讀基因檢測結果。近年因為基因檢測技術大躍進,在臨床上的使用機會越來越多,但是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個了解臨床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來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與臨床應用解釋。 【左圖:臺北癌症中心廖敏華遺傳諮詢師】 [...]
臺北癌症中心婦癌團隊召集人賴鴻政教授談子宮內膜癌的早期診斷
vica2021-11-23T09:21:27+00:00子宮內膜癌近年已成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三大婦科癌症之首,發生率與死亡率都呈現上升趨勢。臺北癌症中心婦癌團隊召集人賴鴻政教授表示,以往傳統上的採檢方法都不太理想。40歲以上,有異常出血,不放心的,就刮一下子宮,取得內膜檢體,送病理科化驗。在門診,不上麻醉,對醫生來說,方便,對病人來說,很痛!大約會有四分之一的婦女,因為沒生產過,或者是剖腹產、年紀大、體重太重、怕痛等原因,無法在門診接受內膜切片的檢查。 沒辦法在門診接受切片的,只好另外安排時間,上全身麻醉,做子宮內膜刮搔術以取得內膜檢體,送病理化驗。但是年紀大、血壓高、肥胖、過敏者,還有子宮穿孔、感染等風險,尤其在疫情期間,進手術室更是麻煩。 【左圖:臺北癌症中心婦癌團隊召集人賴鴻政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