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 乳癌篩檢再升級,讓您檢查低痛感

2024-07-16T08:56:25+00:00

為造福女性乳房健康,雙和醫院 引進全新「3D乳房攝影X光機」 3大優點吼哩哉 提高乳房結構變形檢測率 可檢查出微小鈣化點,提供更清晰的病灶結構性影像 智能減痛系統讓壓迫力降低,大幅減低檢查過程的不適 訊息轉載自雙和醫院官網-雙和異言堂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A4w9Izwuw

45歲會計師腦動脈瘤破裂腦死,器捐遺愛助4位受贈者重獲新生

2024-07-16T08:39:27+00:00

一名四十五歲的會計師日前腦部動脈瘤破裂造成顱內大出血,後續轉至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急診,經搶救後仍不樂觀,家屬看到她曾簽屬過器官捐贈同意書,與雙和醫院沈筱真社工師討論後,決定完成她遺愛人間的意願,忍痛同意進行器官捐贈。 得知消息後,雙和醫院器官捐贈與移植團隊便緊急啟動器捐流程,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江淑娟立即進行全國配對及器官可用性評估,同步召集數十位內外科、手術室、麻醉科及加護病房等數醫護人員,完成心臟、肺臟、腎臟及肝臟捐贈,在許多友院多科別跨專業團隊協力合作下,經由多重器官捐贈幫助四位受贈者及家庭重獲新生,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據家屬表示,看到她當初在器官捐贈同意書上簽署的原因是「讓愛延續、施比受更有福」以及一段「明天或意外不知道誰先來,讓我以愛溫暖社會」的囑咐,雖然家屬們都還處在喪親苦痛情緒中,但回想起她的個性,就能連結並理解這個決定,同時也更堅定要助她完成這個大愛壯舉。 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統計,目前仍有11,520位等候合適器官的病人,而目前大愛器官或組織捐贈數不到600例,2023年接受移植人數為328人,捐贈總人數為326人。雙和醫院副院長李明哲醫師表示,台灣醫療與照護技術相當進步,器官移植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八成,腎臟甚至可達九成,但每百萬人口的捐贈率僅6左右,相較於歐美地區仍有差距,顯示出民眾對器官捐贈的認同、理解與行動仍有進步空間。 雙和醫院積極響應器官捐贈倡議活動,除一般衛教宣導活動外,日前與臺北醫學大學合作舉辦「3D列印器捐生命教育」工作坊,邀請年輕學子、醫事人員或任何有興趣的民眾來認識器官捐贈,且透過器官3D列印的上色手作課程,發現大愛傳承的真正意義。民眾如對器官捐贈有意願,或欲了解更多相關訊息,歡迎與雙和醫院社工室連繫。 訊息轉載自雙和醫院官網/雙和新知/最新消息/焦點新聞 https://shh.tmu.edu.tw/page/NewsDetail.aspx?seq_no=20240715180656111065

台灣近1成乳癌「不到40歲」 女性成年後這件事=保命關鍵

2024-07-15T16:14:31+00:00

乳癌一向是台灣女性的主要健康殺手,每年新增罹癌人數均超過萬人、每年更有接近3千人因此喪命,新警訊是,年輕不代表就不會罹患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教授沈陳石銘提醒,國內乳癌病人中有接近1成,年齡小於40歲,而發現期別的早晚,直接影響抗癌成效,建議女性成年後第一件事,先找專科醫師進行乳房篩檢。 統計數字會說話,乳癌不但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衛福部日前公布最新112年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榜上,乳癌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 沈陳石銘指出,台灣每一年有超過1萬名女性新診斷罹患乳癌,換句話說,大概每天有50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另外,每年更有2000到3000人死於乳癌這個疾病,乳癌的診斷跟治療,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面對乳癌,沈陳石銘強調,有二點要提醒,第一,診斷越早越好,因為發現的期別早晚,直接決定了乳癌未來治療成效的好壞,甚至左右抗癌一半以上的結果。依國健署統計,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但若落入晚期,5年存活率僅剩下不到4成。 第二點,年輕不代表不會罹患乳癌,國內醫界第一線觀察發現,每年新診斷出來的乳癌病人,其中有8%、約1500名到1800名病人,年齡小於40歲,屬於年紀滿輕的一群。 沈陳石銘說,醫界建議女性在20歲成年之後,就應該到專科門診接受一個基本的理學跟超音波檢查,而隨著年紀漸長,到了35歲、40歲左右,可以適度再加上乳房攝影的檢查,二者互相搭配,有助於提早診斷出乳癌。 萬一不幸罹患乳癌,目前治療主要依照乳癌亞型、期別、身體狀況,共病因子等不同情形,量身訂做個人化的醫療方案。 沈陳石銘說,乳癌可用治療方式眾多,從外科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到標靶治療,甚至於現在最新的免疫治療,但不是每一個病人都需要用到每一種治療,醫師會因人而異,進行精準化的醫療。 舉扮演重要角色的化療為例,近年來就有長足的進步,打破副作用嚇人的刻板印象。沈陳石銘說,過去大家都非常害怕化療的副作用,擔心化療常伴隨「掉髮」、「疲憊不適」、「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及「心臟毒性」等嚴重副作用,事實上,科技發達下,已經有微脂體包覆的化學治療藥物,可以大幅減少心臟傷害、掉髮,甚至於白血球下降也沒有這麼嚴重,是一個可以考量的選項。 沈陳石銘強調,要知道乳癌並不可怕,在現今精準醫療時代之下,只要病人跟醫療團隊好好配合,病情不但可以控制,甚至可以痊癒,好好治療,一樣可以過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女性維持均衡飲食,平常少吃燒烤食物,炸雞、炸薯等高飽和脂肪食物,正常作息加上適度運動、避免肥胖,都有助於遠離乳癌威脅。 [...]

國民健康署【保健闢謠】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

2024-07-11T10:26:33+00:00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主要是經由性接觸傳染, HPV疫苗可以預防部分型別的病毒感染, 但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 故仍無法百分之百預防子宮頸癌, 因此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提供更完整的保護。 其中,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經國際實證可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發生及死亡的篩檢工具, 有助於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且子宮頸癌前病變經治療可避免進展為子宮頸癌。 資料來源: 國民健康署官網-健康學習資源-文宣手冊-健康手冊專區-HPV疫苗衛教手冊 [...]

腸篩陽性別輕忽,潛『腸』危險快揪出 超過6個月以上未確診 罹癌風險增加30%

2024-07-11T10:36:40+00:00

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近9成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民眾,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另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經實證研究,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有大腸癌,鼓勵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如為陽性,務必到醫療院所進一步確認,絕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期。 早期大腸癌易治癒 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 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早期癌(第0-1期)易治癒,且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則剩不到2成。由於早期大腸癌無症狀,可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並及早確診治療。 大腸癌患者林先生分享,因身體不適到醫院看診,剛好醫院告知符合免費大腸癌篩檢資格,聽完說明後,發現篩檢過程不難,所以就接受大腸癌篩檢,透過採便檢查發現異常,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為大腸癌第一期,病患林先生積極配合手術切除病兆,目前術後第2個月恢復狀況良好,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有些癌症早期不易發現,大腸癌就是其中一種,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找出潛「腸」危機。 民眾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確認是否符合篩檢資格,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  不要慌張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 除了定期篩檢,篩檢陽性者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找出隱藏在大腸中的息肉,大部分息肉在發現的當下即可切除,不必再另外進行手術,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進一步惡化為大腸癌。研究顯示,篩檢結果為陽性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族群高20至30倍,若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因此提醒篩檢結果為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保腸道的健康。 中央健康保險署與國民健康署攜手合作 [...]

兒童腫瘤的治療與突破

2024-07-10T09:17:55+00:00

國健署癌症統計顯示,台灣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每年約有500名癌症新發生個案, 而癌症更是1-14歲兒童僅次於意外事故的第二大死因。 兒童正在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較好, 相較於成人癌症的治癒率高,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兩位腫瘤醫師要來跟我們分享兒童腫瘤的早期發現與精準治療。 來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小兒腫瘤科主任 劉彥麟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男性專屬 一天16人罹患攝護腺癌

2024-07-10T09:09:45+00:00

罹患攝護腺癌人數年年快速增加, 106年有5866名男性確診攝護腺癌, 平均一天16人,排名男性全癌症第五,僅次於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 因為有六成病人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 107年攝護腺癌共奪走1538個男性的性命,排名奪命癌症第六。 兩位專家醫師要告訴你,哪些男性屬高危險族群? 攝護腺癌怎麼發現?如何治療? 治療後會不會有尿失禁或喪失性功能等的副作用? 來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 [...]

癌症復健 腫瘤患者最堅強的後盾

2024-07-10T09:13:58+00:00

隨著癌症醫療科技的進步,病人的挑戰已不再是如何活下來,而是如何活著。 如何幫助病人保有較理想的生活品質與身體功能,也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課題。 透過各種方法致力於增加病人的生活功能與活動功能的腫瘤復健團隊, 我們來看看她們如何幫助癌症病人面對「繼續生活」的長期抗戰。 來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 曾頌惠 主治醫師 陳詩珊 職能治療師 [...]

認識血管瘤症狀與其治療

2024-07-09T09:51:21+00:00

「血管瘤」、「動脈瘤」、「靜脈瘤」的差異? 容易罹患「血管瘤」的族群與年齡層? 「血管瘤」會自己消失嗎? 「血管瘤」與「血管畸形」差別? 什麼是「葡萄酒色斑」? 「血管瘤」可以用哪些藥物來治療? 「雷射」也可以用來治療「血管瘤」? 健保外 「血管瘤」治療的「其它經濟救助」? 主持人: [...]

腦部的「腫瘤跟疾病」、症狀及治療方式

2024-07-08T09:01:48+00:00

腦部疾病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腦瘤要如何做檢查? 「腦疾症狀」如何與「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區分? 現在的開顱手術有何不一樣? 「腦動脈瘤」是「腦瘤」嗎? 「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 「動靜脈畸形」是什麼?如何治療? 有可以維護「頭腦健康」的「食物」和「健康食品」? 主持人: 王威鈞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