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如何尋求中醫輔助治療?中醫癌症照護簡介

2024-05-27T10:14:10+00:00

 (文/郭博元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罹癌的病友常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也常因癌症治療的後遺症所苦,往往會想到尋求中醫協助治療。但許多人並不了解中醫可以幫上什麼忙? 又什麼時候適合中醫介入呢? 罹患癌症後什麼時候搭配中醫治療? 中醫可以做什麼? 其實在罹患癌症後,任何時候均可尋求中醫的治療。根據台灣研究指出,癌症病友若在常規西醫治療外如果合併中藥治療,可增加存活率並減少復發和轉移的風險。中醫在癌症治療的不同階段可以給予不同的協助: (右圖/郭博元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初發現癌症或可疑病變時: 建議盡早尋求西醫專科檢查,確認癌症分期與治療規劃。此時常因癌細胞原因導致疲勞、食慾不振、排便習慣改變、發燒、腹水…等等不同症狀,根據不同的狀況中醫可以中藥治療改善身體不適。 在癌症治療期間: 因為徹底清除癌細胞,各種抗癌治療不論是化療、放療、手術、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等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在此期間中醫常協助緩解治療的副作用,如化療常見疲勞、掉髮、腹瀉、血球不足…等等;放療常見皮膚紅腫、黏膜乾燥…等等;手術後的疼痛、傷口癒合等等;標靶治療期間之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甲溝炎等等問題均是診間常見的主訴。中醫可以中藥或針灸協助降低治療副作用、改善精神體力與睡眠,讓癌友可以克服治療期間的身心不適。 [...]

10月大嬰兒罹患罕見惡性腫瘤,北醫大質子中心打破放療年齡限制成功救治

2024-05-27T09:17:57+00:00

(文/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臺北醫學大學秘書處) 臺北醫學大學質子中心啟用即將屆滿週年,近期更成功進行罕見的兒童腫瘤「非典型畸胎橫紋肌樣瘤」(ATRT)治療,同時也打破傳統放射治療年齡限制。 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腦瘤團隊召集人黃棣棟教授表示,ATRT是非常罕見的惡性腦瘤,通常好發3歲以下幼童,臺灣平均兩年約有兩例。而臺北癌症中心收治的患者於2022年8月時確診時僅9個月大,當時腫瘤幾乎佔滿病童的後顱窩的中央部分,由於難度高,必須分兩次手術切除,所幸手術順利,之後再搭配腫瘤部位質子及藥物治療,讓該名病童恢復良好。【右圖: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腦瘤團隊召集人黃棣棟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醫師指出,幼兒的腦部在0~3歲間發展最為迅速,接受放射治療的年紀越小或照射範圍越大,5年內智商下降幅度越大,甚至身高、視力及內分泌系統都可能受到損害,所以過去未滿3歲病童極少接受放射治療,而質子治療的特性即是有效精準打擊腫瘤部位,高劑量消滅腫瘤,同時閃避眼睛、正常腦部等健康器官組織。【左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醫師】 黃棣棟教授強調,ATRT患者過去接受全腦脊髓放射治療時很容易照射到脊椎骨,影響幼童的生長及造血系統,患者的存活率約逾4成,但不做放射治療的腫瘤控制更差,而透過質子治療有機會排除這些風險,對周邊組織的保護效果好很多,而觀察該名幼童在10個月大時接受腫瘤質子治療,為全球質子治療幼童的罕見案例,目前恢復狀況不錯,令人振奮。   北醫大體系多年來由國際級專家領軍,積極推動兒童腫瘤的精準醫療與全人照護,北醫兒癌團隊也是大臺北唯一結合質子中心的兒童腫瘤團隊,其中臺北癌症中心更陸續申請通過國際獅子會基金會經費,總金額逾2,000萬元,設置「兒童友善空間」以及建構「兒童腦瘤實驗室」。【上圖:以國際獅子會基金會經費設置的兒童友善空間】 黃棣棟教授表示,國際獅子會基金會主席道格拉斯.亞歷山大(Douglas X. Alexander)特別於2023年6月7日來臺參訪基金會經費運用成果,同時交流北醫大在兒童癌症領域的努力及發展,為雙方合作再創契機。【下圖:國際獅子會基金會主席道格拉斯.亞歷山大(左圖中)來臺參訪經費運用成果】 [...]

嘴破好不了、口腔有腫塊?小心是口腔癌前狀態

2024-05-20T08:52:49+00:00

(文/許彤年主治醫師-雙和醫院口腔顎面外科)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0年底最近一次的公告顯示,口腔癌是10大癌症中的第5名,也是男性10大癌症中的第4名,如2018年就約有7,000名男性確診口腔癌。 事實上,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之一,可藉由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異常來預防及減少疾病的發生。由健保資料來分析,使用檳榔、菸、酒等刺激性物質是臺灣人罹患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減少接觸這些致癌物的刺激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通常口腔在發展成口腔癌之前會出現一些徵兆,像是口腔黏膜白斑、紅斑、腫塊增生、黏膜下纖維化等,稱之為口腔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conditions)。一般來說,如果有口腔潰瘍(嘴破)、口腔黏膜顏色改變、腫塊、硬塊 、出血、疼痛、顎骨病變與牙齒鬆動、吞嚥或咀嚼困難或疼痛、張口受限等症狀都可能是口腔癌的潛在風險群。【左圖:雙和醫院口腔顎面外科許彤年醫師】 口腔癌治療方面,針對較早期的癌症以手術方式為主,將病變區域盡可能地切除,包含有腫瘤廣泛性切除、頸部淋巴廓清術、缺損組織重建手術等。而晚期的癌症則以手術合併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較為常見。一旦癌症無法手術清除,或是預後差造成生活機能嚴重喪失,則只能以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性治療控制病情。 口腔癌的預防著重於遠離致癌物,保持良好口腔衛生跟定期口腔檢查。避免接觸使用菸、酒、檳榔等含致癌物的成分,避免口腔黏膜受到刺激產生病變;定期至專門的醫療院所檢查,可提早發現、提早治療,阻絕癌細胞的發展。預防勝於治療,口腔癌預防由你我做起。【右圖:口腔右頰有厚白斑、腫塊(許彤年醫師提供)】 [...]

早期大腸癌治療新利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2024-05-17T13:30:50+00:00

(文/黃彥鈞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臺北癌症中心大腸直腸癌團隊總召集人) 大腸直腸癌是全球第3大常見癌症和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預計到2030年,大腸直腸癌將導致220萬新病例和110萬人死亡。由於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起源於腸壁上的腺瘤,因此透過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並切除腺瘤,在癌症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實施,接受大腸鏡篩檢的人數增,診斷為癌前病變和早期大腸癌的患者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預計患者將更頻繁地被診斷為局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不侵犯固有肌層的早期大腸直腸癌。在過去的10年中,用於內視鏡診斷的創新光學技術被引入,使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用於處理表淺腫瘤、癌前病變和早期大直腸病灶的治療提供了重大突破。隨著這些顯著的發展,大腸內視鏡治療已成為早期大腸直腸癌治療中手術切除的替代方案。以下分享一個臨床案例。【右圖: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主任】 一名51歲男性,無特別慢性病史,因大便出血就診。在外面的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一顆3公分大的瘜肉性病灶,順便做了部分瘜肉切片檢查。病理報告呈現原位癌,被建議進行低位直腸切除手術。該患者非常焦慮來到本院諮詢,詢問是否還其他處理的方式? 而最新數據顯示,近75%的新診斷大腸直腸癌處於無遠端器官轉移的癌症早期。局限於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早期大腸直腸癌如可經由手術徹底切除,5年存活率大於90%,預後不錯,長久以來一直是治療的唯一方法。黏膜下層通常分為3等分(SM1, SM2, SM3)。 隨著大腸內視鏡技術的新進展,加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率先引進最新的高解析度內視鏡機器,一種利用大腸內視鏡引導下的黏膜下剝離術的微創手術,可以提供病患較高的整塊腫瘤完整切除率,用於治療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直腸癌,成了處理此類型病灶的另一方法。 然而,大家往往會擔心這樣微創的處理方式是否可以達到腫瘤切除上的乾淨及達到較低腫瘤復發率。根據2022年大規模多中心研究,回顧使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淺表大腸直腸癌的臨床和組織學特徵,並分析了長期追蹤結果。結果發現,採用ESD治癒性切除早期表淺大腸直腸癌的5年無復發率(RFS)為98.8%,這個結果是一個好的結果,因爲腫瘤復發率低。而長期追蹤這群接受治癒性ESD切除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顯示良好的長期預後。而且接受治癒性切除的早期表淺(SM1)大腸直腸癌的癌症的腫瘤無復發率與黏膜原位癌相似。 另外在19,979多位病人的系統性統合分析中,發現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可被視為切除早期表淺大直腸癌的另一種治療方式。即使切除完的病理報告出現以下的指標不理想: [...]

男子連日小便帶血腹痛難忍,發現原來是腫瘤破裂

2024-05-17T13:29:12+00:00

(文/賴宗豪主治醫師-萬芳醫院泌尿科) 57歲的洪先生因腹部劇烈疼痛、高燒不退送來萬芳醫院急診搶救,檢查後發現膀胱裡有3公分大的腫瘤,此次因為腫瘤突發性出血,產生零星血塊導致尿液無法順利排出,造成急性尿阻塞,所幸腫瘤侵犯範圍表淺,手術刮除病灶後按時追蹤即可。 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說明,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癌症,血尿為主要症狀,不過約有80%的病人是無痛性血尿,因此不易及早發現。而其他症狀也有尿潛血、排尿疼痛、頻尿、擦拭時有血絲都是可能發生的情況,倘若腫瘤長在輸尿管出口則可能會導致腎積水,引起腰痛、下背疼痛等的情形。 膀胱癌主要可分為4期,另外還有零期及原位癌,尚未侵犯周邊組職,診療上相對容易;若處於第1期只需透過內視鏡手術刮除,輔以膀胱灌注化學藥物;而第2期以上的膀胱癌若想保留器官不全切除的話,則需考慮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新型免疫療法都是常見的治療方式。【左圖: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 「即使接受合併治療,仍有近乎一半的病人歷經腫瘤再度復發的折磨」由於膀胱癌復發率高,因此在病人經濟許可的情況,療程中合併溫熱治療,能減少八成復發的機率。賴宗豪醫師說,研究證實膀胱內化療藥物搭配溫熱治療遠比單獨使用化療藥物抑制效果顯著,而萬芳醫院提供膀胱溫熱療法,腫瘤熱治療控制嫻熟,日後能造福更多病友。【右圖:膀胱癌主要可分為4期,另外還有零期及原位癌】 此外,賴醫師提醒,膀胱癌高危險因子除了家族遺傳外,長期暴露在芬香類或化學染劑的族群需特別留意,平日應多喝水、均衡飲食、保持良好作息,若頻繁血尿或解尿疼痛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盡早治療。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2/10/15,作者joycechin)

膀胱癌治療新手術「雷射激光」能有效降低復發率

2024-05-17T13:27:25+00:00

(文/賴宗豪主治醫師-萬芳醫院泌尿科)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膀胱癌在泌尿器官中發生率排名第2位。膀胱癌初期最常見症狀為無痛性血尿,多數病人診斷時仍屬於非肌肉侵犯型膀胱癌,也就是第1期以內的膀胱癌,此階段膀胱癌病人的標準治療方式,為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後續透過膀胱內化學藥物或卡介苗的免疫療法,降低復發機率。 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表示,膀胱癌傳統手術方式為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用的是單極電燒刀,在蒸餾水的介質下對腫瘤進行刮除,較易造成腫瘤碎片飄浮於膀胱內,提高腫瘤復發的可能性;另外也因為電燒電流因素,有較高的膀胱破裂損傷的機率,可能影響組織切片中肌肉層侵犯的病理判讀。 賴宗豪醫師說明,採用雷射完整切除腫瘤是一種較新的手術方式,在生理食鹽水的介質下,以雷射激光對整顆腫瘤進行一次完整切除,雷射激光在泌尿科其他領域,如治療攝護腺肥大的經尿道攝護腺剜除手術、治療泌尿道結石的碎石等手術運用都已經非常成熟,能有效提升病人安全及手術成功率。【右圖:萬芳醫院泌尿科賴宗豪醫師】 相關研究顯示,運用雷射激光於膀胱腫瘤的完整切除手術方式,可有效減少殘餘腫瘤、提升病理組織的判讀率、降低約4成的腫瘤復發率以外,也可減少術後置放導尿管的時間並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整體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賴宗豪醫師補充道,目前此種診斷治療手術方式較適用於早期的膀胱癌病人,而腫瘤的大小及位置也是攸關可否手術的因素。膀胱癌的發生率逐年升高而死亡率也不低,雖然大多為早期發現,但治療後復發率仍高,現如今經尿道內視鏡的膀胱腫瘤雷射完整切除方式,可有效降低腫瘤復發率也提升手術安全性,也是不錯的手術選項之一,建議病人在對抗疾病時,可與醫師共同討論出最合適的治療方針。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3/4/15,作者joycechin)

雙向化學治療、腹腔內熱化療合併轉換性治療策略,能有效提升胃癌患者的預後

2024-05-18T11:28:41+00:00

(文/謝茂志主治醫師-臺北癌症中心胃癌團隊、萬芳醫院外科部) 目前雖然因為保健意識擡頭以及醫學檢查的進步,胃癌的發生率有緩步下降的趨勢。然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統計報告,胃癌為惡性腫瘤發生率排行第9位,死亡率則為第7位。其中,男性的發生率為第7,女性為第10;死亡率同為第6名。有鑑於此,胃癌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性仍不容小覷。 在胃癌的治療上,最為棘手的是新診斷的病人中有超過30%為第4期胃癌,也就是病灶具有轉移的情形。傳統上認為所有第4期胃癌的病患皆為疾病末期,無法藉由手術切除或治療,必需仰賴化學治療(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後稱放療);而不管是化療或放療皆屬於姑息性療法的一環。外科醫師們則在面對這原先被視為不可戰勝的挑戰,日前已經有許多的文獻證據,顯示第4期的胃癌病患倘若只有單顆的肝臟轉移,在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治療後,存活率有明顯的提升且生存年限也顯著延長。【左圖:臺北癌症中心胃癌團隊召集人、萬芳醫院副院長謝茂志醫師】 原先被認為單純僅是姑息療法之一的化療,其在治療第4期胃癌上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甚至可視為一種積極治療的階段性療法。隨著分子生物的知識及藥理學的技術日新月異,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已今非昔比。依照國際間公認治療胃癌最具權威的日本醫療學術機構2021年的胃癌治療指引以及多篇跨國的文獻顯示胃癌的轉換性治療策略(conversion therapy)或稱作輔助性外科治療(adjuvant surgery)對於有腹膜轉移的胃惡性腫瘤在治療上有長足的進步。 針對此族群的病患,先給予適當的化學治療以求後續的輔助性外科手術能夠切除原始病灶以及轉移的部位。若在化學治療後無法根除性的完整切除,適當的減低腫瘤的體積以及侵犯的範圍,對於病患的預後及生活品質也能提供明顯的改善。 在胃惡性腫瘤的化療領域中,已經知道在腹膜轉移的腫瘤雙向化學治療(bidirectional chemotherapy)比起傳統單純血液注射的化學治療,在腫瘤的控制上來得有效。此外,腹腔內熱化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

「大腸癌」長達14年居癌症榜首,一招教您有效預防

2024-05-17T13:24:25+00:00

(文/陳俊男主治醫師-萬芳醫院消化內科)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大腸癌是目前國人發生率第一的癌症,罹患人數逐年上漲,大腸癌成了「國民癌症」,而這1、2年受疫情影響,民眾主動到醫院篩檢、追蹤的意願下降,更容易拖延治療大腸癌的黃金期,讓病情加重。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俊男醫師透露,曾經有名42歲的女性,參加員工健檢3年來糞便潛血都陽性,但是她不曾進一步檢查確認,直到隔年因腹痛住院才發現罹患大腸癌第4期、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即使接受治療還是在2年後不幸離世。 大腸癌主要是從腸內的腺瘤息肉逐漸癌化所致,陳俊男醫師比喻,腺瘤息肉就像小樹苗一樣任意在腸道生長,等到樹苗茁壯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將倍增許多。而初期大腸癌並無明顯症狀,當持續出現血便、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如數日腹瀉、便秘,以及體重減輕與貧血等上述症狀時,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此時可以透過糞便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釐清排泄異狀的源頭。【左圖: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俊男醫師】 陳俊男醫師建議,年齡屆滿50歲~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期糞便潛血免費篩檢,據資料指出,當民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再到醫院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可預防30%大腸癌發生的機率,在接受檢查後多半能找到躲藏在腸道的小息肉,此時安排手術切除息肉,是防止大腸癌發生最有效的管道,早期治療存活機率也可高達90%。【右圖:醫師建議民眾若符合大腸癌篩檢補助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所幸大腸癌是最容易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預防,民眾平日應多攝取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紅肉酌量食用,可以白肉為主,陳俊男醫師強調,若民眾是高危險族群符合如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年齡滿50以上、肉食主義者等應特別留意定期追蹤檢查,或是符合大腸癌篩檢補助的族群可多加使用,主動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治。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2/08/15,作者joyce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