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111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 五癌篩檢為健康加值

2024-12-20T09:41:10+00:00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罹癌人數增加,肺癌連續2年為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由於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讓人忽略,政府目前提供5項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國民健康署提醒符合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大腸癌、乳癌排前3位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較110年增加8,531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提早1歲,其餘與11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子宮體癌為56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新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子宮體癌,與110年相比,除了(5)攝護腺癌(6)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序位互換、(10)子宮體癌與(11)胰臟癌序位互換(110年胰臟癌第10名),其餘排序與110年相同(如附表)。   111年十大癌症排序:男性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女性胃癌往後1個名次、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其餘與110年序位相同 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如附圖)。 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11位之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下降1個名次 (110年胃癌第9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第10名、子宮頸癌第11名),其餘序位與110年相同,111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如附圖)。 附圖資料來源:本署癌症登記資料(不含原位癌) 1.依標準化發生率(單位為每10萬人口)之高低順序,由上至下排列。 2.標準化率係以西元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為標準人口計算(單位為每10萬人口)。 [...]

健保113年12月起再通過多項醫療服務納入給付 守護全民健康

2024-12-20T09:25:51+00:00

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自113年12月1日起新增修訂30項醫療服務診療項目納入給付,包括7類癌症單基因檢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相關抗原(HBcrAg)合併表面抗原(HBsAg)定量檢驗」及用於治療主動脈瓣膜疾病之尾崎式手術(Ozaki procedure)等,預估一年約6.6萬人受惠。 健保署表示,繼本(113)年5月新增12種癌症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再新增7類癌症的單基因檢測,輔助臨床醫師為病人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預估每年再嘉惠約1萬名癌症病人,挹注約1億點。考量B型肝炎停藥後之高復發率為一大臨床挑戰,透過新增給付HBcrAg檢測能評估肝細胞內的cccDNA活性,提供臨床判斷停藥的重要依據,降低停藥後猛爆性肝炎及相關併發症風險,預估每年3.4萬人受惠。 健保署表示,攝護腺癌為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五位,為輔助提升攝護腺癌診斷準確度,新增給付「二胺基酸攝護腺特異抗原前驅物(p2PSA)檢測」,用於區分良性攝護腺疾病與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濃度處於灰色地帶的攝護腺癌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切片,減少併發症的風險,預估每年1.9萬人受惠;針對主動脈瓣膜疾病的患者,新增「尾崎式手術」(主動脈瓣之自體/人工心包膜新瓣葉重建手術)給付,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手術時間短、再手術率低,為18歲以下符合適應症之病童提供創新且更安全的治療選擇,預估每年13人受惠,挹注5百萬點。 健保署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將持續配合新醫療技術發展及臨床照護需求,編列新醫療科技預算以新增或修訂醫療服務診療項目,並與醫界專家、付費者代表等共同努力,提供最新醫療技術,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守護民眾健康。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4-80901-1.html  

「疹、破、痛、紅、腫、燒」—認識藥品過敏的前兆

2024-12-20T09:23:08+00:00

如果你認為藥品過敏只會打個噴嚏、起個小疹,那可能得多加留意了。藥品過敏反應,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是危及生命的過敏。症狀可能在服藥幾天內發生,有時則在二至三個月才出現。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因此,記住如果服藥後身體開始出現「疹、破、痛、紅、腫、燒」的症狀,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將幫助及早發現藥品過敏,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藥品過敏的六大前兆為:皮膚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提醒民眾,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這些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除皮膚的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都是需要立刻就醫的訊號。 食藥署統計1999年至2024年11月的藥害救濟給付案例,常見可疑藥品類別包括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目前國內針對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民眾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降低藥品過敏發生風險。 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可以保留處方紀錄,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處方紀錄等資訊給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曾有藥品過敏史,可請醫療人員協助將其記錄在過敏紀錄卡,就醫時主動出示,避免重複使用到過敏藥品。利用藥物過敏早期症狀自我檢視表亦可避免延誤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民眾如果有用藥問題可洽鄰近醫療機構或社區藥局的醫師或藥師,藥物過敏紀錄卡及藥物過敏早期症狀自我檢視表可以至藥害救濟基金會網頁下載 。若民眾因正當使用合法藥品,造成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導致住院、殘障或死亡等情況,可撥打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向藥害救濟基金會詢問申請事宜。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4-80885-1.html  

自明(2025)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開放全民接種至疫苗用罄

2024-12-20T09:20:20+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7)日宣布,為提升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發揮疫苗最大效益,自明年1月1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接種,至疫苗用罄為止。疾管署呼籲,公費流感疫苗開放全民開打前,請65歲以上長者、高風險慢性病人、學生及學齡前幼兒等重點族群儘快接種疫苗,以儘早獲得保護力,保障自身的健康。 疾管署表示,今(2024)年度公費流感疫苗,自11月1日起,已再開放第二階段無高風險慢性病之50歲-64歲民眾接種公費疫苗。截至今年12月16日,公費疫苗總接種數約562.6萬劑,整體疫苗使用率逾85%,剩餘量約96萬劑;目前全國約有4,000餘家合約院所(含部分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建議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名單,並向合約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 疾管署指出,長者及幼兒是感染流感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最高的族群,流感疫苗雖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確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降低重症和死亡最有效的手段,為了保護家中長者與幼兒等重要成員,呼籲民眾,儘速帶著心愛的家人,接種流感疫苗,早打早安心,若來不及在年底前完成接種,明年1月1日起,全家都可以接種,記得全家一起來接種,一起保護家中的長者與幼兒。 疾管署提醒,國內流感疫情即將進入流行期,且明年農曆春節較往年提早,請民眾儘早接種,以於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近期氣溫偏低,為防範流感衝擊,民眾除接種疫苗,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出現類流感症狀儘速戴口罩就醫,並在家休息,減少病毒傳播機會。如有流感疫苗或流感防治相關疑問,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文章轉載自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13年衛生福利部新聞/12月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6644-80865-1.html

【萬芳醫院】器官捐贈的重要性:讓愛延續的三部曲

2024-12-20T09:14:49+00:00

富邦證券、富邦期貨、富邦投信以及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為提升器官捐贈的認知與重要性, 共同製作宣導短片「只要我願意,就能讓愛延續」三部曲。 透過這系列影片,我們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對器官捐贈的關注,並讓大家了解這份無私的愛所帶來的生命延續。 ★為什麼器官捐贈如此重要呢? ■ 每年有許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他們的生命可能因為缺乏捐贈而受到威脅。 ■ 1位捐贈者可以拯救多達8位病人的生命,讓愛延續。 影片連結: 第一部曲:『你收過最好的禮物是什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Esq8kk3lQ 第二部曲:『你等過最久的事情是什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vH9oi4z2M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腹脹要小心卵巢癌

2024-12-19T10:25:02+00:00

「卵巢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10位、女性10大癌症死亡率第7位,死亡人數年增率更高達9.9%,為10大癌症之最! 本集邀請醫師與保險專家及病友團體代表來探討卵巢癌的症狀、預防與治療及保險如何提供有效的經濟防護。 來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治醫師 黃佩慎醫師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志工 林宗熙 中華民國精算學會商品小組委員 林聖倫精算師 影片轉載自現代保險雜誌健康保險大家談1481集: [...]

【萬芳醫院】萬芳醫院外科聯合醫學中心啟用,全方位提升乳癌、肥胖與器官移植醫療效能

2024-12-19T09:44:00+00:00

為提升南臺北及新北地區的醫療服務品質,萬芳醫院宣布「外科聯合醫學中心」正式啟用,全新門診區整合乳房醫學中心、體重管理中心及器官移植中心三大專業於一處,採取跨領域醫療團隊合作模式,提供便利高效的一站式醫療服務,滿足民眾多元健康需求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區域醫療的標準。 ◎乳癌醫療再升級—安心與效率兼備:乳癌已成為國內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年輕化趨勢令人關注。為應對這項挑戰,乳房醫學中心整合門診、檢查、個案管理及復健服務,讓病人可在同一區域完成篩檢、診療到術後復健的全流程照護。不僅縮短就醫流程,也營造隱私友善的就診空間,提供病人安心、先進的醫療體驗。【右圖:整合乳房醫學中心、體重管理中心及器官移植中心的全新門診區】 ◎體重管理中心—精準健康管理的新選擇:隨著肥胖與相關慢性疾病的年輕化趨勢加劇,萬芳醫院的體重管理中心以多專科團隊為基礎,提供飲食調整、行為治療、藥物輔助及減重手術等多元選擇。透過精準健康監測技術及全程心理支持,中心協助病人打造可持續的健康生活方式,成為肥胖病人重拾健康的最佳夥伴。 ◎器官移植中心—延續生命的希望:器官移植中心以卓越的移植技術及跨領域團隊著稱,成功推動心臟、肝臟及腎臟移植的高效實施。中心同時致力於器官捐贈理念的推廣,透過與社會各界合作,鼓勵更多人加入器官捐贈行列,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 ◎創新醫療模式—簡化流程,全面提升效率:外科聯合醫學中心區不僅是空間的升級,更代表醫療模式的革新。透過資源整合與多專科協作,中心專為需要多科診療的病人量身打造高效的醫療服務,從根本上簡化就診流程,提升診療效率與精準度,成為區域醫療的新典範。 未來,萬芳醫院將持續秉持專業與溫暖的醫療精神,推動外科聯合醫學中心區成為社區居民健康的強力後盾,打造南臺北醫療服務的嶄新高度。(文/萬芳醫院)【下圖:外科聯合醫學中心擁有寬敞明亮的空間,結合現代化設計,提供病人溫馨、舒適的就診環境】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電子報/今日北醫/2024年12月:https://tmubt.tmu.edu.tw/2024/12/15/%e8%90%ac%e8%8a%b3%e9%86%ab%e9%99%a2%e5%a4%96%e7%a7%91%e8%81%af%e5%90%88%e9%86%ab%e5%ad%b8%e4%b8%ad%e5%bf%83%e5%95%9f%e7%94%a8%ef%bc%8c%e5%85%a8%e6%96%b9%e4%bd%8d%e6%8f%90%e5%8d%87%e4%b9%b3%e7%99%8c/

【新國民醫院】提升復興區腎友醫療資源,新國民醫院以北醫大核心理念服務偏鄉

2024-12-18T16:41:13+00:00

普遍洗腎民眾1週需要安排3天洗腎,桃園市復興區洗腎民眾因當地並無相關的醫療措施,因此都需要下山進行血液透析服務,單趟至少超過1.5個小時,若住在上巴陵的人下山需要更久的時間。為避免洗腎民眾舟車勞頓,新國民醫院將於復興區羅浮里多功能辦公廳啟用精準智慧血液透析服務,並且利用遠距設備進行遠距醫療,讓當地的醫療服務更普及、更完善。 同時為了提升慢性疾病防治的資訊及用藥安全,新國民醫院也安排專業人員不定期至社區進行宣導,並將未來新國民於復興區提供的醫療、血液透析服務訊息帶給當地民眾,用行動響應新國民醫院與政府機構共同守護民眾醫療權益的決心。 首次受邀參與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2024年10月23日舉辦的「復興區原民活力健康操競賽」之外,更深入鄰近新竹縣尖石鄉的三光里,和民眾一同響應年度的部落趣味競賽活動。不僅如此,新國民醫院也為部落捐贈少量的物資,用實際行動支持資源取得更加不方便的部落,同時希望有善心的好朋友們都一起來支持。【左圖:新國民同仁於「復興區原民活力健康操競賽」中進行血液透析服務宣導】【右圖:新國民醫院捐贈部分物資予不易取得資源的部落】 此外,為了對於兒童肥胖問題進行防治,新國民與復興區衛生所於復興區介壽國小共同舉辦慢性疾病防治宣導活動,用行動響應新國民醫院與政府機構共同守護部落健康的決心。希望能將防治的觀念傳達出去,讓醫療、衛教及預防醫學的觀念就散播在整個部落。 新國民醫院目前已在大溪、新屋等偏鄉地區提供駐點行動門診服務,也特別前往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輩家中進行居家醫療服務。期許未來能夠將注入更多醫療資源給予復興區的民眾,共同提升臺灣偏鄉醫療的權益。復興區的血液透析服務中心,預計2025年上半年啟動,實際開幕時間將以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官網、臉書公告為主,由於床位有限,若民眾有需求可與當地里長、衛生所或者區公所進行詢問。(文/新國民醫院)【下圖:新國民醫院也安排專業人員不定期至社區,宣導慢性疾病防治的資訊及用藥安全】   文章轉載自臺北醫學大學官網首頁/電子報/今日北醫/2024年12月:https://tmubt.tmu.edu.tw/2024/12/15/%e6%8f%90%e5%8d%87%e5%be%a9%e8%88%88%e5%8d%80%e8%85%8e%e5%8f%8b%e9%86%ab%e7%99%82%e8%b3%87%e6%ba%90%ef%bc%8c%e6%96%b0%e5%9c%8b%e6%b0%91%e9%86%ab%e9%99%a2%e4%bb%a5%e5%8c%97%e9%86%ab%e5%a4%a7%e6%a0%b8/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引領脊椎治療新趨勢「當日手術、當日出院」

2024-12-18T16:33:56+00:00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打破傳統脊椎手術傷口大、住院時間長的印象,運用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技術,以極小傷口和精準操作,助病人加速術後恢復。2024年4月起更結合新推出的「樂康專案」,截至8月已有21位病人術後復原良好,當日手術、當日出院,大幅提升就醫舒適度與生活品質,開創脊椎手術新趨勢。 北醫附醫骨科部吳孟晃主任表示,傳統脊椎開放式手術通常需要大範圍切開皮膚和肌肉,傷口較大,恢復也較長,診間往往有病人聽到脊椎手術就擔心卻步。為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脊椎治療模式,北醫附醫2018年引進脊椎內視鏡設備,將超微創內視鏡運用於椎間盤切除、脊椎狹窄減壓及內視鏡脊椎融合等脊椎減壓手術,截至2023年11月已治療470位病人。【上圖:北醫附醫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結合「樂康專案」,讓病人有機會當日手術,當日出院】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陳淑美醫師解釋,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能在1公分以內的切口下完成複雜的脊椎手術,不僅大幅減少傷口和組織損傷,利用高解析度內視鏡影像,更能精確辨別脊椎內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等精密結構,顯著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同時降低術後疼痛、併發症風險,讓病人快速康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吳孟晃主任指出,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2024年起更進一步結合樂康專案,病人經醫療團隊評估後,適合者可於手術後4~6個小時於病房接受觀察,若術後狀況良好,手術當天即可返家休養,無須住院,減少病人就醫的不便。 77歲洪先生因腰部疼痛及腿部麻木而就醫,經診斷為椎間盤滑脫,經吳孟晃主任以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手術當日便能下床走動,當天即返家休養,腰部疼痛感明顯解除,展現超微創脊椎手術「傷口小、臥床少」的優勢。64歲林先生因腰椎滑脫與脊椎狹窄,同樣透過超微創脊椎手術治療,術後不到3個月就不再需要背架,重返職場正常生活。【左圖:北醫附醫骨科部吳孟晃主任說明超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概況】 吳孟晃主任指出,北醫附醫骨科部今年4~8月共有21位病人接受超微創脊椎手術後於當日出院,病人平均年齡為73.8歲,男女比例為9:12,此手術照護模式的臨床研究報告也於北醫大醫療體系三院—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聯合舉辦的「2024 TSMISS autumn symposium & [...]

【萬芳醫院】臺北癌症中心胰臟癌團隊召集人張智翔醫師,帶您認識可怕的胰臟癌

2024-12-18T16:27:19+00:00

胰臟癌是一個讓民眾就醫時望而生畏的疾病。世界胰臟癌聯盟(World Pancreatic Cancer Coalition)於2014年將每年11月定為胰臟癌意識月,並以紫色作為代表色,藉由不同的途徑媒體來提升民眾對胰臟癌的認識,並引起全球對胰臟癌挑戰的關注,促進對該疾病的研究、認識和支持。此外,每年的11月21日更是世界胰臟癌日,藉此希望強化全球民眾對胰臟癌的疾病、罹病風險、症狀及治療的認知,並提升病人及家屬對臨床治療的期望。 胰臟癌為何如此頑強可怕?早期症狀有哪些可以讓疾病提早診斷?有沒有嶄新的早期篩檢工具可以協助民眾及早發現疾病?專業醫師們如何確認診斷?面對這號稱「癌王」的惡性疾病,我們應該如何從心理及生理上應對? 胰臟癌是一種發生在胰臟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胰臟腺癌,其他還包括胰臟內分泌瘤及各種胰臟囊性腫瘤。胰臟位於腹部左後方深處,負責分泌消化酶和調節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島素及升糖激素等。由於胰臟位置隱蔽,早期胰臟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加上胰臟癌早期轉移的特性,因此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胰臟基本上被分為頭部、體部及尾部。胰頭腫瘤因有膽管穿過較容易有黃疸的早期症狀外,其他部位的胰臟癌罕有特有症狀。【右圖:臺北癌症中心胰臟癌團隊召集人暨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兼科主任張智翔醫師】 儘管如此,胰臟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常見的起始表現包括上腹痛、後背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暴瘦、糞便顏色灰白化、胃口變差、消化不良、新發生(新診斷)的糖尿病等。這些症狀專一性低,常見於一般腸胃道疾病。然而,當這些症状持續2~4週以上時,應該求診專業醫師。 目前臨床常用的早期診斷工具,包括:抽血及影像檢查。一般抽血的角色有限,常用的腫瘤篩檢標記包括癌胚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及CA 19-9(醣類抗原19-9)。當這些腫瘤標記在血清中的濃度顯著上升時,應懷疑胰臟癌的可能性,醫師也會進行後續的影像檢查。雖然簡單,但胰臟癌細胞未必分泌這些蛋白(敏感度不高),而這二項蛋白也可來自其他器官的非腫瘤疾病及腫瘤(專一性不高)。例如,CEA也可在肺癌、乳癌、胃癌、大腸癌及生殖器官癌上升。即使是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