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2019乳癌防治健康講座  寵愛女人 與乳同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2019乳癌防治健康講座 寵愛女人 與乳同行

 時間: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13:00-17:00 地點: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四樓大禮堂 主講:北醫附醫乳房醫學中心 杜世興副院長 報名方式:免費參加 (名額有限‧請預先報名) 報名專線:02-2736-2405;02-2737-2181分機1123或3907 報名網址:https://goo.gl/AEayyK ...
(閱讀更多)
癌症治療新契機 循環腫瘤DNA的應用

癌症治療新契機 循環腫瘤DNA的應用

ctDNA 是游離 DNA(cell-free DNA,cfDNA)中的一類,主要來自於壞死或凋亡的腫瘤細胞、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排體 ◎什麼是循環腫瘤 DNA ? ctDNA 是游離 DNA(cell-free DNA,cfDNA)中的一類,主要來自於壞死或凋亡的腫瘤細胞、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排體【圖 1】。1948 年,Mandel 與 Métais 首 次在人體循環血液中發現含有經細胞代謝產生的游離 DNA。隨後在 1977 年,Leon 等人首先用放射免疫分析 顯示癌症病人血中含有濃度較高 cfDNA 的研究雖被提 出,但相關應用卻是在非侵入性產前檢測領域才有較多 重大突破。直到有效分離游離 DNA 技術的出現,和特 殊螢光染色與 PCR 技術相結合的檢測技術的應用,使 這一領域的研究在最近二十多年得到了較迅速發展; 在 1994 年,癌症病人的 cfDNA 被檢測出含有原發性腫 瘤相關基因的突變型,此些在腫瘤中檢測出的腫瘤特異 性遺傳改變也可以在癌症患者的血漿 cfDNA 中找到相 同突變型 DNA,被稱為循環腫瘤 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https://www.cancertaipei.tw/wp-content/uploads/2019/01/image008.png ◎循環腫瘤 ...
(閱讀更多)
乳癌 一定要全乳切除嗎?您還有更好的選擇

乳癌 一定要全乳切除嗎?您還有更好的選擇

許多女性都存在的錯誤迷思 「得了乳癌就等於失掉一邊乳房」 因此常常對乳房腫瘤處理採取觀望,甚至逃避心態,果真不幸,罹患乳癌也可能因錯誤觀念延宕就醫,而錯失乳房保留的機會,文中將會教妳認識 乳癌的正確手術觀念。 ◎乳房保留手術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BCS) 近三十幾年來,歐美先進國家對於早期乳癌 ( 含 零期、第一期及第二期 ) 的外科治療方式漸漸由傳統 犧牲乳房的改良型根除術或單純性全乳房切除術而 傾向為「乳房保留手術」。所謂乳房保留手術就是在 進行乳癌手術治療時保住乳房外型的手術手法。美國 自一九八五年更因醫學中心陸續發表早期乳癌病人 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其長期存活率與接受乳房切除 術並無差別,因而大大提昇了應用此術式來治療早 期乳療;甚至局部晚期乳癌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經歷術前輔助性化學 ( 或加標靶 ) 治療也能有 機會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雖然一般局部晚期乳癌手術 都是進行乳房全切除術。 https://www.cancertaipei.tw/wp-content/uploads/2019/01/image004.png 施行「乳房保留手術」時先於乳房病灶處上方皮 膚劃一傷口,以癌腫瘤為中心,做局部廣範圍腫瘤切 除,( 即祇切除部分乳房組織 )【圖一】同時在腋下 進行前哨淋巴腺切片術【圖二】( 或腋下淋巴腺清除 術 ),保留了乳頭、胸前皮膚、及乳房外形,因此對 女性身體形象及心理衝擊層面較小。外觀上術後會有兩處傷口【圖三】,除非腫瘤位子長在乳房外上方且 接近腋下時,才採取一處傷口延伸至腋下。 切除的乳腺上緣、下緣、內緣、外緣、前緣、後 緣均須經病理科給予不同顏色染色標記【圖四】以 了解癌腫瘤的各個方向手術切緣是否乾淨 ...
(閱讀更多)
臺北癌症中心首辦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FO)工作坊

臺北癌症中心首辦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FO)工作坊

本校臺北癌症中心於2018年7月14日下午舉辦「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工作坊」,以協助北醫大體系醫療人員熟悉「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atson for Oncology, 簡稱WFO)的操作流程與優勢,了解其在臨床醫病共享決策的運用,以及如何依據書面報告提供病人適切的解說。 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訓練的「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FO),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閱讀超過300種醫學期刊、250本教科書、近1,500萬頁醫學文獻以及國際公認癌症治療指引(NCCN),同時能每3個月定期更新最新文獻,每年消化5萬篇新研究,是現代腫瘤科醫師最得力的助手,為腫瘤科醫生提供癌症治療方案,通過對患者的病症資料進行數據後分析可以快速制定腫瘤建議診療方案。 https://www.cancertaipei.tw/wp-content/uploads/2019/03/image011.png 【圖:陳俊佑醫師透過WFO系統與病人溝通治療決策】 本次工作坊由WFO專案負責人陳俊佑醫師逐步介紹系統的平臺內容,包括WFO系統決策流程與實證資料來源,以及操作過程中,有那些影響治療的因子,搭配現代精準醫學分子檢測,可以讓治療決策更多元且更精準。 課程將參與學員分成兩組,每組各有一位老師與助教指導成員,再透過5個實際病人案例,讓學員們一面操作電腦,一面進行討論。 案例分別為不同癌別、或不同期別,每個結果都有不同的意義,包括WFO能提供近半年內最新的用藥、搭配基因檢測用藥選擇、自費與健保給付不同給藥建議方式等,藉此讓學員了解,除了不同病人有不同的治療建議外,即使是同一位病人,WFO亦能提出多種治療決策供病人及醫師參考,且能數據化的說明各選項的存活率,各用藥的作用及副作用分析,以及所有治療的時程表,與一般醫師在診間能提供給病人的訊息相比,WFO可提供更完善的治療決策選項。【圖:工作坊採實機操作與個別指導方式進行】 https://www.cancertaipei.tw/wp-content/uploads/2019/03/image012.png 陳俊佑醫師表示,這套系統透過人工智慧(AI)的強大能力,讓病人無需出國就能得到國外腫瘤專家的建議,並提供第二意見與更多治療方案,讓病人考慮或進一步與醫師討論,讓病人與醫師共同制定治療決策。對醫師而言,WFO系統可協助他們向病人解釋病情、期程與各種治療方案,改善醫療團隊和病人的溝通,增加病人對醫師的信任,進而提昇醫療品質。 https://www.cancertaipei.tw/wp-content/uploads/2019/03/image014.png 臺北癌症中心邱仲峯執行副院長指出,使用WFO系統協助診斷治療癌症,並不代表可以取代醫師,而是將原本讓醫師花時間的、常態性的工作給AI做,除了避免人可能犯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讓醫師將精神專注在與病人的互動,以及特別複雜需要思考的個案上。 臺北醫學大學於2017年7月引進「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WFO),成為全臺首家導入這套治療輔助系統的醫療體系,目前為止,這套系統已輔助北醫體系附屬醫院診斷治療近600個癌症案例。【左圖:臺北癌症中心邱仲峯執行副院長】 WFO目前適用癌別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直腸癌、胃癌、肺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膀胱癌、肝癌、甲狀腺癌、食道癌與子宮內膜癌等13種癌症,且仍在持續擴充中。(文/臺北癌症中心) ...
(閱讀更多)
補鈣、運動、曬太陽 乳癌病友「存骨本」動起來

補鈣、運動、曬太陽 乳癌病友「存骨本」動起來

您或家人曾經因為跌倒或輕微的碰撞就骨折嗎?或因為乳癌藥物治療而導致骨質流失嗎 ? 文中為您介紹骨質疏鬆及如何防範因藥物治療而引起的骨質密度問題。 ◎什麼是骨質疏鬆?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骨質疏鬆是一種因骨 骼質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 疾病。因骨密度降低導致骨骼脆弱,使脆弱性骨折的機 率上升,嚴重骨質疏鬆會影響行動自由及生活品質甚至 因為骨折而縮短生命。 ◎骨質疏鬆症的類型 有分原發性與續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原因常因年 齡老化 ( 隨著老化,50 歲後骨質流失逐年增加 ) 或停 經 ( 因停經後女性賀爾蒙減少,無法抑制破骨細胞的活 化 ),續發性骨質疏鬆常因疾病、藥物治療、姿勢不良、 或嗜食菸酒,咖啡,茶。 骨質每天都會流失與新生,正常人骨質流失與新生 會保持平衡狀態,破骨細胞的活性會使骨質流失,成骨 細胞功能會使骨質新生,當流失速度大於新生速度就會 使骨質流失而進一步導致骨質疏鬆。 ◎哪些人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容易患病的族群:女性 (≥65歲) 比男性(≥70歲) 容易骨鬆、年長者比年輕者容易骨鬆、有骨質疏鬆症家 族史、體重較輕者,此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骨質密度、 比如不運動或少運動者、鈣質攝取量不足、抽菸飲酒; 因其他疾病造成的骨質疏鬆,比如乳癌或攝護腺癌患者 正接受賀爾蒙抑制劑、類風溼性關節炎、罹患糖尿病或 甲狀腺等易流失骨質的疾病及服用類 固醇者。人體的骨骼會隨著我們的發 育而變得愈來愈強韌,通常在十八、 九歲或二十多歲時骨質強度會達到最 高峰,但是之後骨骼就會開始隨著歲月的增加,而漸漸變得單薄、脆弱 ( 老 年性骨質疏鬆症 )。女性罹患此症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6-8 倍。 乳癌患者因為化學藥物導致卵巢功能衰竭、或使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促動劑、芳香環酶抑制劑 ...
(閱讀更多)
迎向癌症精準醫療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

迎向癌症精準醫療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

您知道血中癌細胞現今可經科技檢驗而無所遁形?您知道癌症在影像學還沒產生變化之前,循環腫瘤細胞已能預知此變化之來臨?精準醫療時代來臨之際,文中為您揭開循環腫瘤細胞的神秘面紗。 ◎甚麼是循環腫瘤細胞? 循環腫瘤細胞是一群脫離腫瘤組織進入周邊血液 中的腫瘤細胞【圖 1】,該細胞被認為是導致腫瘤遠端轉移發生的必要前提,其數量可能因為腫瘤本身的 變化或治療的反應而改變,因此偵測其數量可協助評 估癌症預後、治療成效及後續病程發展,臨床醫師藉此擬定更精確的治療方案,又被稱為液態切片 (Liquid biopsy)。是低侵入性採檢,可以替代腫瘤切片作為癌 症預後指標,測定 7.5 毫升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並於二週給予報告。除了乳癌之外,循環腫瘤細 胞也可臨床應用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肺癌及攝護腺癌等預後評估。 https://www.cancertaipei.tw/wp-content/uploads/2019/01/no101.png 迄今為止,腫瘤的手術切除以及全身輔助性治療 是早期乳癌的標準治療。儘管成功的初次治療能成功 降低乳癌相關的死亡率,但是早期乳癌經長期追踪仍約有 30% 會產生轉移。這些腫瘤的復發,通常是由於未被藥物或放射線所根治的微小癌細胞轉移擴散,其中許多發生在輔助治療完後數年。未檢測到的微小轉移可能導致乳癌的初次治療失敗,單個癌細胞可能在疾病過程中早期由原發性腫瘤脫落,在體內分散到全身,並作為未來轉移性生長的前兆。不幸的是,通過標準影像方法無法檢測腫瘤細胞從原發腫瘤擴散到遠處部位;因此,找到可以有效檢測系統性微小轉移的新生物標誌物是很重要的議題。為此檢測骨髓中的播散性腫瘤細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DTC) 和周邊血中的循環腫瘤細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已成為乳癌轉譯研究的重點。骨髓取樣的缺點是屬於侵入性的手術,也因此醫界的研究著重在周邊 血液中較易於取得的 CTC。CTC 可以被認為是微小轉移的替代標誌物,並且可以提供重要的預後和預測信息。 ◎如何檢測循環腫瘤細胞? 近年來,隨著許多技術的發展,利用乳癌患者周 邊血中檢測 CTC 的能力越來越成熟。然而 CTC 在血液 中數量非常少,通常每 106 到 108 個單核細胞中只有 1 個,因此它們的分離方法在技術上是一個很大的挑 戰。簡單來說,CTC 在周邊血中處於休眠狀態,只有 一小部分產生會遠處轉移。CTC 的鑑定和表徵需要高 度敏感和特異性。其判定的方法包括濃縮(分離)和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