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
    談如何選擇合適的腦動脈瘤治療方式2024-07-18T09:16:04+00:00

    Project Description

    (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外科 陳榮鈺 主治醫師)

    腦動脈瘤是腦部動脈的一種不正常現象,當腦部動脈血管壁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使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就會產生腦動脈瘤。由於腦動脈瘤的結構變化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都可能加速動脈瘤破裂,導致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也是出血性中風的原因之一。由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腦出血,嚴重可能造成死亡、植物人、或其他神經性後遺症。

    ;

    目前,腦動脈瘤的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手術。前者是透過開顱在自然間隙分離腦組織,使用金屬夾子夾閉動脈瘤瘤頸,這樣腦血管中的血流就不會再進入動脈瘤,但開顱手術的恢復期稍長。血管內介入手術則是透過微創方式在腹股溝處穿刺股動脈,或由手腕橈動脈穿刺,藉由X光透視及血管攝影輔助下,將微導管放到病灶處。再透過微導管遞送白金線圈到動脈瘤瘤囊,將動脈瘤完全填塞,使降低或阻止血流進入動脈瘤,達到治療效果。【上圖:血管內介入手術:白金線圈栓塞療法】

    由於醫療技術及科技的進步,現在血管內治療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遞送血流導向裝置(Flow Diverter)到載瘤動脈上,跨越動脈瘤口兩端,使其覆蓋動脈瘤口,以達到立即的血流導向效果,降低血流流入動脈瘤。除了減少血流繼續流入動脈瘤,在初期可提供保護作用,之後動脈瘤內會逐漸形成血栓,使動脈瘤腔閉塞,將可大幅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達到治療的目的。【上圖:血管內介入手術:血流導向裝置療法】

    根據國際研究結果顯示,血流導向裝置植入3個月後,動脈瘤完全閉塞率達73%,1年後提升至86%,5年後高達95%,且無動脈瘤復發的跡象。這種治療的缺點是需要服用抗凝血劑一段時間來防止缺血性中風。

    由於血管內介入手術無需開顱,手術時間也相對短,因此愈來愈受歡迎,世界各地治療動脈瘤的選擇趨勢也是如此,天平慢慢的倒向血管內介入的一邊。但是每位病人或多或少還是有個體的不同,例如病人年紀、動脈瘤的位置等。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治療方案。

    【下圖: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陳榮鈺醫師】

    (文章轉載自今日北醫電子報,發佈日期2024/07/15,作者joycechin)